北魏,是由鲜卑族建立的政权。与汉人不同,鲜卑族的女人地位颇高,有着强烈的参政欲望。北魏拓跋皇室入主中原后,为了避免吕后式的女主之祸,狠心制定了一个恐怖的规矩,那就是“子贵母死”。根据《资治通鉴》记载:
“后宫产子将为储贰,其母皆赐死。”
也就是说,储君的母亲,必须赐死。推行这一制度的目的在于防止后妃通过母子亲情干预朝政。自道武帝拓跋珪开始到孝文帝,几乎每一代北魏君主都奉行了这个恐怖的制度。但是这项恐怖的制度,却催生了一个幸运儿,他便是文明太后冯氏。
冯太后出身于北燕皇族。北燕被北魏消灭后,冯氏便没入了皇宫。然而冯氏非常幸运,她的姑母冯昭仪早就得到了皇帝的宠幸。因此冯氏在后宫,并没有吃什么苦。相反,冯氏还被举荐到文成帝身边,成为了贵人。
虽然冯氏在后宫位阶很高,但是并不受文成帝喜欢。而冯氏的不受宠,反而为她渔翁得利。原来,文成帝喜欢李贵人,而李贵人则生下了未来的献文帝——拓跋弘。根据“母贵子死”原则,李氏自然活不了,很快便被赐死。而冯氏则扶摇直上,被册立为皇后。
和平六年(465 年),文成帝逝世,拓跋弘继位(即献文帝),冯氏被尊为皇太后。由于当时拓跋弘年仅13岁,因此冯太后得以临朝称制,将朝政紧紧攥在自己手中。
在“母贵子死”制度的帮助下,冯氏当上了太后;同样利用这一制度,冯氏还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原来,献文帝非常宠爱一名姓李的嫔妃,而这名妃子产下了未来的孝文帝——拓跋宏。冯太后自知与献文帝没有什么血缘关系,母子间冲突不断,因此她变想将拓跋宏从他的生母手中夺过来。
因此,冯太后再次祭出“母贵子死”的旧制,不顾献文帝的反对,处死了李氏,并亲自抚养太子拓跋宏。孝文帝继位后,冯氏不仅以太皇太后身份再度临朝听政,更努力在孝文帝身边培植自己的接替者,而新一轮的后宫权斗也因此拉下了序幕。
二、冯氏姐妹的血斗
孝文帝刚一继位,冯太后就做主将自己的两个侄女——冯润(姐)和冯清(妹)嫁入了后宫。然而在冯氏姐妹之前,孝文帝还有一个姓林的皇后。而这位姓林的皇后,为孝文帝产下了太子拓跋恂。作为北魏的实际统治者,孝文帝自然不会容忍其他姓氏的女人威胁冯家的权势。因此冯太后再次以“子贵母死”为名,强硬地处死了林皇后。
最终,“有姿媚”的姐姐冯润替代了林皇后的位置,得到了孝文帝的宠爱。然而也怪冯润倒霉,不久后,她便不幸患上了天花。为了防止她将天花传染给孝文帝,冯太后勒令冯润出家为尼。
而冯清则幸运地继承了姐姐的位置,成为了北魏的后宫之主。但是对于冯清,孝文帝并不算非常喜欢。他之所以将冯清册立为皇后,无非是顾忌自己飞扬跋扈、杀伐果断的奶奶。冯太后去世后,冯清的地位陡然下降。
原本,冯清负责抚养太子元恂(孝文帝进行汉化改革,鲜卑姓拓跋氏全部改为汉姓元氏)。为了防止冯清像文明太后那样临朝称制,孝文帝强行将元恂夺了过来,并自己抚养。从而彻底切断了冯清与太子的联系。
不过冯清也不甘示弱:既然手中没有了太子,再立一个不就行了。于是,冯清将目光投向了皇次子元恪。不过在当时,元恪的生母高氏仍在。于是冯清有模有样地模仿自己的姑母,祭出了母贵子死的原则,强行杀害了高氏。而当时,孝文帝刚刚迁都洛阳,对原在平城的高氏爱莫能助。
就这样,冯清成功夺走了皇次子元恪的抚养权。不过冯清机关算计,她的胜利果实却被另一个女人所夺走,而这个女人正是她的姐姐——冯润。
原来经过3年的精心调养,冯润的病又好了。孝文帝听说此事后,立即派宦官将冯润迎入洛阳,册封为仅次于皇后的左昭仪。对于自己的妹妹,冯润似乎没有亲情可言。在她看来,妹妹的皇后之位本来就是自己的。妹妹比自己年幼,长相也不如自己,凭什么坐在皇后的位置上?
因此,冯润不断在孝文帝面前构陷冯清,而孝文帝本来就憎恨于冯清擅自诛杀高氏。因此,孝文帝颁下诏书,废掉了冯清。而冯清的辛苦经营,也全部落入冯润的手中,其中包括皇次子元恪。
三、机关算尽,冯氏的覆亡
冯润斗倒了妹妹,下一个目标自然是皇太子元恂了。当时,元恂的生母早已被杀,完全失去了外戚的保护。虽然元恂还有孝文帝的抚育和保护,但由于他“不好书学,体貌肥大,深忌河、洛暑热,意每追乐北方”,因此和孝文帝的矛盾越来越大。
在旧贵族的撺掇下,元恂多次和致力于汉化改革的孝文帝的唱反调,甚至狂言,等他继位,就要迁都回平城。就此,元恂愚蠢地失去了最后一层保障,那就是他的父亲。
冯润见此机会,不断地在孝文帝面前构陷元恂。最终,孝文帝果然大怒,赐死了自己的亲生儿子,而他的生母林氏也被废为庶人。
在冯润的苦心经营下,元恪取代了兄长的地位,成为了太子。而她也成功地由昭仪,升格为皇后。此后,冯润精心抚养元恪,母子俩虽然没有血缘关系,却建立了深厚的母子情义。正如《资治通鉴》记载:
”三日一朝幽后,后拊念慈爱有加。高祖出征,世宗入朝,必久留后宫,亲视栉沐,母道隆备。”
可以想象,一旦孝文帝去世,冯润必将借助元恪,成为第二文明太后。然而天日昭昭,老天绝不会冯润这样的恶女得意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