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从“呱呱坠地,到百岁老人”各个年龄阶段是怎么称呼的呢

2020-07-30 20:03:28 作者: 历史上从“呱

在中国古代,人们的每个年龄段都有一个特定的称谓来表示,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古代的人从呱呱坠地到百岁老人那些听起来非常唯美的年龄称谓。

汤饼之喜:出生三天

在古时候婴儿在出生的第三天要请公婆或者产婆来给婴儿用艾叶水来洗澡。称为“洗三朝”。洗三朝的仪式出现在唐朝,流行于宋朝。

洗三朝时亲朋好友会拿些银钱或糖果放在孩子的澡盆里。如枣,栗子,莲子等。寓意早立子儿,连生贵子。洗完之后要拿葱在孩子身上拍打几下,寓意聪明伶俐。故称汤饼之喜。也就是婴儿出生三天的时候。

襁褓:一岁以内

这个大家应该是很熟悉的。泛指未满周岁的婴儿。襁褓就是包裹婴儿所用的被子。这个词最早是出自《列子·天瑞》。

那么为什么要用被子把新生儿包裹起来呢,那是因为新生儿好动,而且他们的身体和骨头都是非常柔软和脆弱的,如果不包裹起来很容易发生骨折或拉伤。也方便大人接抱。

但是这样用襁褓把孩子包裹似乎也蛮可怜的,孩子刚出娘胎,还没有享受到活动和伸展肢体的自由,人们就又重新把他束缚起来了。

如今在西方的孩子已基本不用襁褓了,但是中国的家长依然是将襁褓作为送给孩子的第一件礼物。其实襁褓的利与弊的权衡完全是看各位父母的选择,如何用,怎么用,适当的用还是对新生儿有很大的保护作用的。

牙牙:一两岁

牙牙大家知道的应该不多,这是个象声词,连起来读对于有孩子的家长应该是很熟悉吧。对了,就是宝宝在咿呀学语时所发出来的声音。在宝宝大约一周岁的时候差不多就会经常发出咿呀的声音,所以牙牙,在古代指的是孩子一周岁的时候。

在孩子周岁的时候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那便是抓周。在孩子面前摆上象征着各种职业的道具,看看孩子最终选择哪种,就意味着孩子对哪方面有特别的天赋。当然,抓周只不过是一种习俗和娱乐方式,不可当真哦。

始龀[chèn]: 七八岁

始龀的意思小孩儿换牙的年纪,也就是七八岁左右。小孩儿的乳牙开始脱落,长出新的牙齿。

黄口:十岁以下

黄口在古代本指雏鸟的嘴。而古代的户役制度称小孩儿为黄,隋朝以不满三岁的孩子为黄,而唐代则以刚生的婴儿为黄。所以黄口指的是十岁以下的儿童。

孩子十岁左右又称外傅之年,意思就是这个年纪的孩子应该外出求学,上私塾找师傅了。

《孔子家语·六本》里记载说孔子见一捕鸟人捕鸟,但是捕到的都是幼鸟。于是就问捕鸟人原因。捕鸟人说大鸟警惕不好捕,小鸟贪吃所以好抓。所以又称十岁以下的儿童为黄口小儿。意思是年幼无知。大有贬义,看不起之意。

总角:十岁左右

古时候少年,少女的一种发型。在头上梳两个发髻,就像今天的牛角辫一样。但不像牛角辫子那么长,就是两个包包。一般指十岁左右时的年龄。

成语总角之交就是指两个人从十来岁开始便是好朋友。但要注意的是总角之交一般是指两个男性之间的友谊,若是男女之间便称作竹马之交。

垂髫:十一二岁

童年时期,随着儿童的年龄渐渐长大,就不会在扎发髻,而是让头发自然下垂。故称垂髫。也有少数指孩子三四岁时还没有扎发髻的时候。

豆蔻:十三四岁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这是出自杜牧的《赠别》诗。特指女孩儿十三四岁左右的年纪。

束发:及笄: 十五岁

古代男孩子到了十五岁就要把头发结上。做成发髻。童子之节也,缁布衣,锦缘,锦绅并纽,锦束发。出自《礼记·玉藻》。故称束发。

笄是古代扎头发所用的簪子,及笄意思就是把头发用簪子扎起来。古代人都早婚,所谓女子十有五而笄,就是女孩子到了十五岁就要用簪子把头发扎起来。到了该出嫁的年龄了。称为及笄。

弱冠:桃李 二十岁

弱冠专指古代男子二十岁时。古代男孩儿到了二十岁就要行冠礼。就是带上成年人的帽子。表示着男孩儿已经长大成人。因为时刚刚成年嘛,还比较弱小,所以就称为弱冠。冠礼源于周朝。而女孩二十岁则称为桃李之年。形容人的青春年少。

而立: 三十岁

人从弱冠之年逐渐成熟,经过数年的求学,磨练到了三十岁就要学有所成了。所以古人说三十而立。这里的立指的是立德,立言,立身。是说到了这个年龄你自身的德行,品格要经得起考验。

不惑: 四十岁

指四十岁。经过而立之年,又十年间的磨练。能对之前所学不再存有疑惑不解之处,对仁,义,礼等都有了深刻的了解。对于人生方向亦有了明确的目标,不再盲目。遇事也能有自己的主见,明辨不疑。知晓是非。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