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剃发令到剪辫令,辫发之争折腾了几百年,一行业由此红红火火

2020-10-01 23:41:51 作者: 从剃发令到剪

但凡看过清朝的影视剧,剧中人的辫子就格外的醒目。辫子有如神助,在一部《神鞭》的电影中就是用辫子将洋人打的屁滚尿流。从1644年颁布“剃发令”到1917年张勋复辟帝制,前后有272年的辫子史。一条大辫子可以说与大清的国运息息相关,辫子剪了蓄,蓄了剪,随着清王朝的覆亡才画上句号。

大清入关后,顺治帝福临在1644年6月颁布了“剃发令”,期限十日,“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地方官员为了自己的乌纱帽,把期限一缩再缩,三天甚至一天。在汉人眼里,“体之发肤,受之父母”,满人的那种鼠尾辫实在不可理喻,一时惊恐万状继而满腔怒火。反抗也是此起彼伏,“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前前后后反抗了几十年。

其实这“剃发令”还是来自大明的一位臣子,曾经做了大明22年的官。清兵他就是孙之獬,第一批投降大清的汉臣。他第一个剃发易冠,因为不伦不类在朝堂上受到耻笑,这才上疏让汉人剃发,正中多尔衮的下怀。观其历史,清朝的发型一直在演变中,初期是“金钱鼠尾”,后来辫子越来越粗,头发越来越多,“鼠尾”也变成了“猪尾”,到了清末就成了“阴阳头”。

大清的统治者用武力令剃发实现,最后又被汉文化熏陶改变。期间也出现反复,最出名的就是太平天国时期。当时太平军又翻出了200多年前的旧账,宣布“蓄发令”。每攻占一地,第一道告示就是“蓄发令”。“留头就要蓄发,剃头就要杀头”,以致可以根据头发长短来断定其在太平军中资历来。

60年后,1911年民国建立,又颁布了“剪辫令”,令到期限20日,剪与不剪又成了革命与否的标志。长久以来的习俗又要改变,于是街上上演了滑稽可笑的一幕,好事者看见有发辫者就上前一刀剪掉,被剪者常垂足顿胸,或有晕厥倒地,不过这次不是以命相挟。

到了1917年,张勋复辟,在紫禁城里的满清遗老又跟着逊帝溥仪上演了一场12天的闹剧。至此,背后的这条辫子在折腾了272年后画上了句号。可无论是“剃发令”还是“剪发令”,都让一门新的行业红红火火,这就是理发。

在街道,路口,常见的一个场景映入眼前。一根旗杆挂着毛巾,磨刀布;一个火罐,上面的铜盆有热水;再有一条方便顾客的长凳,成了历史画面中的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