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侠义,与今不同,从战国侠者聂政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2020-10-02 23:40:10 作者: 古之侠义,与

文∣闲时翻书君(一天一会,感谢阅读)

古时说“侠义”,与今天理解不同,讲的是“士为知己而死”。

《资治通鉴》里讲的这位“侠义之士”名叫聂政。

公元前397年,严仲子与韩国宰相侠累结下私怨,严仲子就想着报仇。

当时,聂政以勇敢著称。于是,严仲子便想通过聂政来行刺侠累(这是多大的仇恨啊!)。

严仲子拿许多黄金作为聂政母亲的寿礼,结交聂政,希望他为知己报仇。

聂政说:“我的老母还健在,我不敢用性命来答应你的要求。”

聂政的意思是:现在还不行,不能答应你。但收了这金子,相当于是成为严仲子的门客了。

严仲子虽然报仇心切,但这事无法勉强。

到了聂政母亲去世后,聂政就按照与严仲子的约定,开始行动。

为什么严仲子一定要等聂政呢?看看聂政的勇猛就会明白了。

彼时,侠累正坐在大厅上,大厅中有许多他的士兵在守卫,聂政却能直冲上台阶,无人能挡,刺杀了侠累。

功成之后,聂政也逃不了。他用刀子划破自己的脸皮,切腹而亡。

韩人并不知道聂政是谁,自然也不知道背后的主使者又是谁。于是把聂政的尸体放到市场上,公开悬赏,但因为聂政已面貌全非,没有人认得出来。

聂政的姐姐见到了,哭着说:“这是我的弟弟啊,因为我还活着的关系,他才毁坏自己的容貌,怕连累了我。”

聂政的姐姐也当得上“侠义”二字。

她接着说:“我怎么能为了怕被诛连,而埋没了弟弟的英明呢?”

于是她就在聂政尸体旁,自杀身亡。

姐姐的举动,确实让聂政的名字留在了史书之中。

闲时翻书君:

古之侠义,与今天理解的侠义,共同之处都在于为了某种原因,不惜放弃自己的生命去完成一件事情。

今天说的侠义,大部分是指“为国为民”,比如谭嗣同留下的名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体现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慨然赴死的豪迈气概。

而像战国时期聂政这样的勇士,则是为了报答别人的知遇之恩,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

我觉得,这并非是因为聂政个人的见识狭隘,而是历史社会环境,以及文化带给人的影响。

换句话来说,如果聂政生在“楚汉争霸”年代,就可能成为樊哙那样的人物。如果生在“三国”时期,就有可能成为张飞那样的将领。

之所以说聂政“侠义”,当然不只是因为他的勇猛,徒有勇猛,终究不过是“亡命之徒”而已。

聂政懂得孝顺母亲,又知道庇佑姐姐,他并非是好勇斗狠、毫无仁爱之心的人,而且刚好相反。

聂政刺杀侠累,并非是想通过这样的“壮举”让自己青史留名。从他成功之后毁坏容貌这一点,便知晓他给自己的定位,单纯就是“士为知己者死”,而别无他求!

因为战国时代的局限性,今天看来,聂政的举动,实际上是一种狭隘的行为,毫无理性可言。

“人为自己活,物为他人用。” 因为这种看似英勇的举动,聂政而把身为一个人的价值,贬低到了物品的程度。

然而,抛开这些不说,聂政兼具了无谓的勇气,与仁爱的本心, 称得上“侠义”二字,故而,司马迁把他写入《资治通鉴》之中,让聂政的名字,成为不被时间抹杀的一种永恒。

——

(原创文字,请勿转载;图片源于版权方,未经版权方许可,请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