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二十二年八月,太子朱高炽于北京城登基,次年改元洪熙。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就在洪熙元年五月,朱高炽就病重不起了。朱高炽知道自己大限将至,忙召杨士奇等人来到寝殿,留下遗诏要皇太子朱瞻基尽快赶回来继位(当时朱瞻基在南京)。
五月二十九日,朱高炽猝死于宫内,享年47岁,庙号为“仁宗”。都说明仁宗朱高炽,是对得起这个“仁”字的,那么他的“仁”体现在哪里呢?
首先,他的祖父朱元璋,就曾多次夸奖过他。有一次朱元璋对太子朱标说:“汝侄(指朱高炽)天生仁孝纯良,善于守成治民,他日封藩燕地,必为国家屏障,汝要善待之。”
朱元璋一生阅人无数,可他都说朱高炽仁孝纯良,要朱标将来一定要善待这个侄儿,足见朱高炽是真的有过人之处。
还有一次,朱元璋派朱高炽破晓时去检阅军队,目的自然是为了考验他。谁知朱高炽才去没多久,便回来报告了。朱元璋以为孙子敷衍了事,本来还有些生气,就问他为何这么快就回来了。没想到朱高炽回答,他去的时候外面实在太冷了,于是他就让士兵们吃完早餐再检阅。朱元璋一听,内心十分欣慰。
其次,朱高炽这个儿子,一直不太令父亲朱棣满意,但在明朝“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祖制下,朱高炽又是名正言顺的皇太子人选。如此一来,他就遭到两位弟弟朱高煦和朱高燧的嫉妒。
两位弟弟多次陷害他,但朱高炽总是不计前嫌,还在弟弟犯错的时候,在朱棣面前为他们求情。古代皇位之争尤其残酷,兄弟之间反目成仇那是常态,真正要做到朱高炽如此之“仁”,实属难得。
最后,朱高炽无论在监国,还是在位时期,都始终秉持一个“仁”字,以仁治国。他为政开明,发展生产,与民休息,为诸多建文旧臣平反,废除了许多苛政。虽然洪熙朝存在时间很短,在期间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却又不耽误明朝持续发展。
我想这样一位仁孝的皇帝,他唯一的“不仁”,可能就体现在,没有下令废除,古代无比残忍的殉葬制度上面。他驾崩以后,仍然有五位嫔妃为他殉葬,她们分别是:贵妃郭氏、淑妃王氏、丽妃王氏、顺妃谭氏、充妃黄氏。
而在殉葬的五名妃子中,有一人比较特殊,就是贵妃郭氏。郭贵妃出身高贵,且生育有三位皇子,分别为明仁宗第八子朱瞻垲、第九子朱瞻垍、第十子朱瞻埏。既然如此,为何她还会为明仁宗殉葬呢?
史书记载:“衔上恩,自裁以从天上耶!”
就是说郭贵妃是自愿殉葬的,但这明显不可能。虽然丈夫死了,但她还有儿子,且不止一个,她完全没有要殉葬的理由。
在没有为明仁宗殉葬的嫔妃中,只存在两种情况:一是有子嗣,就好比顺妃张氏、贤妃李氏,她们皆因有子嗣而免于殉葬;二是功勋之后,比如敬妃张氏,她是英国公张辅的女儿,所以特恩免于殉葬。
就从这两个条件来看,郭贵妃育有三位皇子,且她还是明朝开国功臣郭英的孙女。也就是说,不管怎么看,她都不会是殉葬的人选。可为何她还会殉葬呢?这就要提到一个人了,就是明仁宗的原配诚孝昭皇后张氏。
张皇后自己也有三个儿子,分别是:朱瞻基、朱瞻墉、朱瞻墡。其中朱瞻基是嫡长子,自然要继承皇位,张皇后也注定是太后。但深受明仁宗宠爱、且家世显赫、并同样育有三个儿子的郭贵妃,无疑就对张皇后是个威胁。
其余免于殉葬的妃子,要不就是有儿子但地位低,要不就是功勋之后但没有儿子,所以她们可以平安活下来。但郭贵妃不行,她的存在,就是对朱瞻基皇位的威胁,因此张皇后必须要逼死她。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明仁宗驾崩、郭贵妃殉葬的一个月后,他们两人的长子朱瞻垲也去世了,年仅16岁。
(参考文献《明史》《万历野获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