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姿百态的中秋欢庆民俗,都以幸福美好的生活为指归

2020-10-05 16:26:04 作者: 千姿百态的中

郑慕康《嫦娥奔月图》

今年的中秋佳节正逢国庆长假,家国同庆,花好月圆,仿佛“迟来的春节”。

中秋节为何是团圆节、狂欢节?月饼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的?毛豆和芋艿怎么也在中秋节这一天过生日?

循着历史长河逆流而上,让我们走近这些千姿百态、你或许不太了解的中秋节,看看它们如何共同指向诗情画意、美满团圆的理想,又怎样历经时光淬炼,凝聚成承载民族心理情绪的文化符号。

丰子恺《松间明月长如此》

八月十五日或许本来就是唐代“国庆”千秋节的尾声,只不过在逐渐演化过程中保留了关于明月和长生的瑰奇想象,成为富有浪漫色彩的节日

又是一年中秋时。今年的中秋与国庆当天,恰好交叠在一起,看起来有些特别。

中秋节因循农历,唐代开始定型。国庆节则因循公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有的节日。到了今天,公历、农历的月日组合会以十九年为周期循环一次。今年中秋、国庆重叠的情况,在1982年、2001年也曾经发生过。有趣的是,中秋节民俗形成的历史,与古代的“国庆”并非全无因缘。

这个“国庆”指的是唐代的国家级庆典“千秋节”,也就是是唐玄宗的生日,始于开元十七年(729年),为八月五日,全国上下放假三天,后来改称“天长节”,但是民间仍习惯用“千秋节”称之。唐朝由盛转衰以后,千秋节庆典曾一度中断举行,这时杜甫作诗说:“自罢千秋节,频伤八月来。先朝常宴会,壮观已尘埃。”( 《千秋节有感二首》其一)由此可知,玄宗时,作为皇帝生辰的千秋节是一代诗圣心中八月的象征,也是他关于盛唐的重要记忆,中秋节暂时还排不上号。千秋节宴在长安著名地标“花萼相辉楼”举行,玄宗诗《千秋节宴》诗中说“玉宇开花萼”,就是记录这一宴会开设的地点。此楼极为高峻富丽,皇帝居其上,俯瞰广场。由马伯庸同名小说改编的剧集《长安十二时辰》,陈凯歌的电影《妖猫传》都曾对这座唐代名楼进行了视觉上的呈现。杜甫还在诗中回忆千秋节的盛况称:“御气云楼敞,含风彩仗高。仙人张内乐,王母献宫桃。罗袜红蕖艳,金羁白雪毛。舞阶衔寿酒,走索背秋毫。”(《千秋节有感二首》其二)宴会声势盛大,有如人间仙境。玄宗朝皇室之奢靡从中可见一斑。杜甫诗中说“仙人张内乐”,所演奏的音乐,很可能就是家喻户晓的词牌“念奴娇”的原曲《千秋乐》,“念奴”是天宝年间著名的唐代女歌唱家的名字。后来《千秋乐》传入日本,成为了日本雅乐中的散场曲。时至今日,日语里仍将一场演出最后一个节目称作“千秋乐”,含义类似于国人所说的“大轴子”。

有趣的是,千秋宴中一个重要的“生日礼物”是“镜”。王公贵戚会向皇帝进献“金镜绶带”,而皇帝也会将“金镜”分赐群臣。据孙机先生考证,这种在千秋节上使用的镜子,常常以月为主题。玄宗《千秋节宴》诗中说“月衔花绶镜”,张说也有诗中说“金镜抱仙轮”,可见镜上有明月的形象。今天考古发现的唐代铜镜,有不少就以月宫为主题。其中有一面“双鹊盘龙月宫镜”,上方以小圆形表示月,有桂树、兔子等形象,下方为海,龙舞其上,还有一对喜鹊衔绶带向月飞翔。龙是皇帝的象征,描写千秋节的诗句里也会提到月宫、飞鹊,则这样的唐镜,很可能就是在千秋节这天使用的月宫镜。

八月初五并非月圆之夜,为什么八月初五的“千秋节”会进献月宫镜?这可能是因为月宫这一道教仙境在唐玄宗还在世时就已经和他个人的形象融为一体了。这就是唐明皇游月宫的传说。传说笃信道教的唐玄宗,曾在某个八月十五夜借助某一道士的力量,步入虚空,漫步月宫,甚至还有说唐玄宗在月宫聆听了仙乐,传给杨贵妃,就是著名的《霓裳羽衣曲》。此事在《开元天宝遗事》和《太平广记》的“罗公远”“叶法善”条目都可见到,罗、叶两人分别是这一传说中的道士。今天能见到的最早记载是敦煌本《叶净能诗》,叶净能就是故事里的道士。千秋节进献、赏赐“月宫镜”,与这一传说的关系密不可分。因此,说“千秋节”是“人间仙境”,不仅是夸张修辞而已,古代帝王自比神仙是常态,连唐玄宗也未能免俗。唐代的中秋玩月诗,多集中出现在开元以后,很可能也与这一传说有关。

玄宗退位以后,千秋节仍然继续举办,经历肃宗、代宗、德宗、顺宗,直到唐宪宗才废除,延续了近八十年。千秋节撤销以后,诗人戎昱作诗《八月十五日》怀念道:“忆昔千秋节,欢娱万国同。”这首在八月十五日作诗怀念千秋节的诗,表明在唐人心中这两个相近的日子关系匪浅。那么或许可以这么推测,八月十五日本来就是千秋节的尾声,千秋节撤销以后,民间出于对八月举国欢庆的怀念,将满月临照的八月十五之夜作为千秋节的替代,加以庆祝。相比千秋节,八月十五之节保留了关于明月和长生的瑰奇想象,成为了富有浪漫色彩的节日。

今天考古发现的唐代铜镜,有不少就以月宫为主题。其中有一面“双鹊盘龙月宫镜”,这样的唐镜很可能就是在千秋节这天使用的月宫镜

文学中,赏月很早就与“渴慕团圆”产生了关系;到了宋代,民间对于中秋节的庆祝,通宵达旦,堪称“狂欢”……不论什么样的中秋欢庆民俗,都以幸福美好的生活为指归

自唐代兴起之后,民间的中秋风俗随着时间推移,呈现出了丰富多态的面貌。

以唐代而论,中唐以后的中秋节总体是一个道教气息浓重的节日。汉地本土固有的传统节日,日、月数相同的“重日”之节,历史更为悠久,如上巳节、端午节、重阳节都是如此。“十五”之节多为后起,往往与宗教信仰关系重大,例如道教以正月十五为“天官赐福”之上元节,七月十五为“地官赦罪”之中元节,十月十五为“水官解厄”之下元节。八月十五也是一个“十五”之节,唐诗中写到八月十五赏月,多是在道观里,诗句也经常借助道教神仙典故。例如白居易《华阳观中八月十五日夜招友玩月》:“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赏意如何?华阳洞里秋坛上,今夜清光此处多。”虽然是单纯地邀请友人一起赏月,赏月的地点却是在道观里。刘禹锡的《八月十五日夜桃源玩月》,也是在道观赏月,诗中写道:“少君引我升东坛,礼空遥请真仙官。云軿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仿佛置身并非尘世的清虚之境,道教文化对于文学表达的影响显而易见。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