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会村北的荆山涂山本为一体,横亘在淮河北流转向东流入海的通道上,使得禹会村禹墟遗址周边成为淮河的水汇之地,形成C型汇水区。打通荆涂二山,凿山导淮就成为大禹治水的根本任务。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淮河东流入海的问题。大禹治水以疏通水道为标志的治水工程、传说故事,正来源于此。
司马迁《史记》记载“尧崩,三年之丧毕,舜让辟丹朱于南河之南”的淮河之南的舜耕山,唐柳宗元《涂山铭》“虞帝耄期,顺承天历,自南河而受四海,大位定焉。”。“南河”在哪里是中国的一个历史之谜?柳宗元的《涂山铭》给我们一个答案,“万国既同,宣省风教,自涂山而会诸侯,大政立焉。”,舜帝自“南河而受四海”,禹帝“自涂山而会诸侯”,禹会村才淮河之滨,舜耕山在淮河之南,那么上古传说时期的“南河”,也就是后世文献记载中的淮河。“南河”就是淮河,“南”就是淮,南淮夷也是淮夷,南淮夷也就是涂山地区的淮夷。
鲧与大禹父子,前赴后继治水是为了保护淮河之滨的尧之都邑;舜帝继承尧帝都邑管理华夏,大禹辞避于阳城,放弃尧舜都邑,“南面朝天下”(《史记》),承继帝位,说明了禹会村考古遗址只是尧舜二帝之都邑,而非禹帝之都;大禹五年,禹回到建功立业的尧舜之都禹会村,大会天下诸侯,标志着禹管理天下地位的正式确立;启继承禹帝之都,在禹会村之北的四方湖古城建立了“四方来朝”“四方来贺”的中国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夏王朝。“南面朝天下”自此成为古代帝王登基的隆重仪式,南方也成为中华民族的至尊之位。
《吕氏春秋》之《季夏纪第六》记载: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由此,我们可以考证,“南土”“南音”“周南”“召南”与淮河涂山有着确切的对应关系,而“南河”可以确定为“淮河”无疑,“自南河而受四海,大位定焉”舜帝在淮河之滨成为天下共主承继帝位的都邑实为禹会村国家考古遗址。
综上所述,“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2020-2024)项目实施伊始,淮河涂山禹会村国家考古遗址新发现的聚落与城垣遗址,使得夏文化研究方面终于取得根本性的突破。中华文明发展中的重要阶段——尧舜禹时期的都邑确立,为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明确了目标;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强支撑。(作者:赵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