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对弱者的同情,是如何遮蔽关键军事史细节的?

2020-11-11 13:26:57 作者: 司马迁对弱者

汉军的指挥链为什么没有断,而匈奴人是如何在大风中受到影响,最后两翼被汉军合围的,类似的细节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强调。

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对项羽临终时刻的描写中,司马迁写到了项羽如何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如何通过重新编组剩下的楚军骑兵,隐蔽自己的位置,然后趁机斩杀两员汉将的骑兵战术,颇有骑砍的即视感,但是对于其辉煌的胜利:巨鹿之战,是如何九破秦军甬道,是如何列阵杀敌的,反倒没有一场几十人的战斗着墨多: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出现类似区别的原因,首先可能是区别于左传时代的记载,司马迁没有第一手的军事经验,没有亲自体验过汉匈战争。不论《左传》的作者是谁,很明显左传的作者是有过相当多的战车作战经验的,所以他能记载战车手是如何将战死同伴的尸体在车厢中放好,如何用长戈扫击对面的敌人,如何用弓箭和敌人对射,以及祈祷不要在车战中骨折,破相,断腿,而且作者就是贵族社会的一员,他很清楚当时贵族们常见的娱乐方式,社交方式是什么,所以作为战争参与者的左传作者,能在相关的场合,大量收集到当时人对于战争的态度和经验。

而司马迁虽然没有直接的战斗经验,但是他无疑是有自己的可靠信息来源的,比如项羽之死的细节,很可能来源于参与击杀项羽的赤泉侯杨喜的后人,司马迁的女婿杨敞;而荆轲与秦王在殿上追逐的细节,很可能来源于秦朝灭亡后,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和目睹了事件全过程的夏无且的交游:“始公孙季功、董生与夏无且游,具知其事,为余道之如是”,所以这才有了具有真实感和场面感的描述。

不过,到了出现明显文武分职的时代,司马迁的身份和职位,决定了他无法也没有机会接触到最前沿的军事技术变化:比如在汉初建国之后,张良和韩信这样的开国功臣们就曾经整理过前代的兵书,对前代的军事理论成果去粗存精,但是这一系列的整合成果却被诸吕盗窃而去,用于作乱而流散;到了大扩张的汉武帝时代,参与过对南越,东越和朝鲜征伐的杨仆参与了对军事典籍的二次整理:“武帝时,军政杨朴捃摭遗逸,纪奏兵录”,但是随着他被免为庶人和迅速病死,这次整理的成果也很有限。最终这两代人的整理任务在汉成帝时代完成,其成果就是《七略·兵书略》,而在这个体系---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中,技巧被排在了最末尾,权谋不出意外的被列在榜首。

所以对有的前代名将的描写,在选择记载内容上,还是体现先秦时代其重计谋胜过重技术和细节的倾向,有的内容明显具有小说家或者民间传说的色彩,比如对即墨之战的描写,除了战前故意诱导燕人挖掘死人坟墓,装神弄鬼之外,还有极富剧戏剧性的火牛阵:

“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於其角,而灌脂束苇於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後。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燿,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田单。”

除了结果本身比较夸张之外,凿城数十穴是如何保密,如何让牛群往固定的方向冲击故事中缺乏提及,以及即墨城外已经被燕军攻克,经过长期围困的即墨城里面如何做到还有千余牛,蓄养如此多的牲畜如何避免过多消耗饮水,如何避免污染,都是存在技术疑点,或者说真实性本身就存疑。

总而言之,在司马迁的时代,对于战争成果和理论的整理已经落入了专人手中,对于一些取得重要胜利的战役,他就直接以诏书或者记功薄一类的信息,替代战斗过程,所以司马迁对于一些技术性细节的记载语焉不详,比如卫青和其他人的区别其实很值得探讨,但是单纯看卫霍和李广等人的传记,能得出的有效信息还是比较有限。反倒是和他有较多交游,但是可能战术落后于所在时代的李家将领们的一些个人战术或者步兵阵型被保留了下来,并形成了精彩的《李将军列传》。

而进军时节,改良马种,属国胡骑,近战搏斗的战斗方式进步,或者其他的潜在因素究竟对汉朝的攻守易势起到了多少作用,且不说留下了探讨的空间,就连探讨的支点都比较缺失。

除了军事历史书写者开始远离真正的战场之外,司马迁对李广和项羽的文学化处理,背后有他自己的复杂心理:虽然司马迁服务于大一统的帝国机器,但是鉴于帝国机器对他的迫害,以及他个人的思想观念还有一部分依旧停留在之前的时代,所以对于败给帝国机器的各种失败者:无论是再次推行分封的项羽,还是和外戚名将相比实际战果逊色不少的李广,抑或是田横/鲁仲连等顽强对抗帝国机器的义士,司马迁对于笔下的各路失败反抗者倾注了相当多的情感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