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籍退伍老兵王心龙:江洲镇堤坝上唯一的外省志愿者

2020-07-24 03:34:42 作者: 德州籍退伍老

齐鲁网·闪电新闻7月23日讯 而立之年做什么?对于王心龙来说,他的选择是独自一人、默默地来到江西九江市的江洲岛上,和镇上的百姓一起面对超警戒水位3.3米的长江。

26小时“急行军”

江洲岛是位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的一座孤岛,四面环江、地势外高内低,九江市江洲镇便在岛上,特殊的地理位置让江洲镇成为九江市抵御长江洪水的一道独特的战线。

七月初,受接连强降雨和上游来水影响,长江九江段水位快速超过警戒水位,并在不断上涨,现有环岛圩堤岌岌可危,再不增高圩堤、构筑子坝,岛上居民将面临圩堤溃堤、家园被没的风险。

10日,由于岛上多为老人、孩子,年轻劳动力在外打工,筑堤任务严峻,江洲镇政府对外发出公开信《致江洲在外乡亲的一封信》,号召江洲在外18周岁至60周岁的乡亲回家抗洪。在短短两天时间内,3000多名江洲老乡回到老家,站到圩堤上面。此外,还有各地增援的武警官兵、人民解放军和消防救援人员。

江洲镇北堤上经过当地乡亲和解放军官兵共同努力垒起来的沙坝,与原堤坝相比足足增高了1.2米左右。

在这股增援江洲镇的人流中,王心龙动身稍微晚了一些。7月12日,在单位上班的王心龙从媒体上看到了江洲那封公开信,没有多想,他向老板请了假,搜起了去九江的车票。

“当时从青岛过去九江已经没票了,就跑去济南坐车,又转到泰安,路上转了4个城市,大概26个小时到这里。”

同样的到达时间他本可以选择更从容的方式,但他说当时看到情况太紧急了,只想早点到达。

走在江洲镇已经稳定下来的圩堤上,王心龙告诉闪电新闻记者,从看到消息到动身出发,他用了很短的时间,也没有告诉周围的人他要去哪里,背上一个包,装着一些衣服、被褥和生活用品就踏上了火车。这26小时,让他找到了一点在部队“急行军”的感觉。

13日下午,王心龙从往返江洲镇和长江南岸的摆渡船上走下来,到镇上水利部门报道申请加入抗洪抢险工作。从这天晚上开始,一个黑短袖、黑短裤,头戴草帽,臂膀上挂着红色“巡逻员”臂章的山东志愿者,就混杂在返回江洲帮忙的老乡中,面朝长江值守在圩堤上。

老兵“重返连队”

13日晚上,戴上“巡逻员”臂章后的王心龙,被当地政府安排到江洲镇的北侧圩堤上,负责其中一段的巡逻任务。与水泥硬化的岛南侧圩堤不同,江洲镇的北侧圩堤是土堤,在高水位洪水的浸泡下,随时有渗漏、管涌、涌泉甚至溃堤的风险。

江洲镇北堤部分堤坝,当天长江水位超警戒水位2.45米,几乎与原堤坝持平。

因此这里500米一个防汛岗哨,每个岗哨至少四个人值守,王心龙巡逻的是北堤上险情点较多的一段。在这段堤坝上,王心龙很巧合地遇到了曾经的战友。

“当时也是非常巧合,就在我上火车之前,翻朋友圈翻到战友们要来江洲镇抗洪。”王心龙指着身边穿着橘黄色救生衣和军绿色迷彩服的第71集团军某工兵连的战士说,现在这个工兵连的连长正是他以前在部队服役时候的班长,就顺势回到曾经的老班长的指挥下。

回到老部队的王心龙(黑色衣服)很高兴,经常和连队的新兵聊天说笑。

巡了一晚上堤坝后的王心龙在江洲的第二天就“归队”了,一身黑衣服的他在统一服装的队伍中十分显眼。部队中喜欢把老兵称呼为“老班长”,这些入伍仅一两年的新兵们便都管王心龙喊老班长,从军资历比他老的便喊一声“老兵同志”。王心龙听到这些称呼,便眯起眼睛笑着回一声,继续和其他人一起装沙袋、堆子坝,一天下来一群人要装七八千袋,每个沙袋约在三四十斤。

王心龙和另外两名战士组成一个小组装沙袋,一天下来连队正常要装七八千袋。

跟随部队守堤的任务比巡逻员任务要繁重,每天六点起床吃饭七点上堤坝,下午六点结束任务,晚上有险情还需要立刻回到堤坝上抢筑沙坝。这样的生活让王心龙感觉像回到部队中一样,每当连长吹响结束休息哨声大喊一声“干!”,底下战士也高声回应一声“干!”时,王心龙总会先驻着铁锹,眯着眼向四周看一圈,再熟练地弯腰干活。

“我来帮忙的,不能给人添麻烦”

“姓王的德州老兵?不就是那边71集团军一个退伍军人吗,就在前面那段堤坝上。”

在北堤这段3.4公里的堤坝上,找王心龙是很容易的事情,拦住一名江洲老乡或者一名解放军战士,说出“德州”和“姓王”便都能知道,因为他是这段堤坝上唯一的外省志愿者。

中午一点,连队结束早上的任务准备吃饭,王心龙默默跟在队伍后面。

虽然“闻名”江洲北堤,但王心龙却很低调,跟着老部队准时上下堤,电话24小时开机等待“老班长”的指令。除此之外,便没有在大家面前露脸,以至于这段堤坝上的巡逻员和官兵们都不知道下堤后的他并没有一个固定住处。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