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增芬7月份参加新城社区红歌会(前排左一)
中国江苏网7月24日南通讯( 通讯员 汤金华 记者 李志华)在抗美援朝当月应征的“90”后老兵鲍增芬,虽然如今青春不再,但精神依然光照后人。在南通市崇川区文峰街道新城社区近期举办的红歌会上,大合唱《别处哪儿有》节目中,她并不站在C位,但仍然让人亮眼。只见她,满头银发,神情自若,统一和谐的声音,抒发一致的情感,她的音乐和面貌深深触动了台下观众。这是鲍增芬70年后再次登上舞台一展歌喉。
日机轰炸,七岁女娃钻桌底
鲍增芬的少女时代没有啤酒和炸鸡,只有国恨家仇。她出生于1931年的苏州望兴桥。当时她的家乡处在水深火热之中。1937年11月,日军占领苏州,每天飞机炸个不停。她说,“那时我才七岁,但现在仍记忆犹新,日本人的轰炸就像电影里一样,发出刺耳的声音。我一见日本的飞机来了,就捂住耳朵,往桌子底下钻。哥哥回家说,日本鬼子天天轰炸,城门口堆满了中国老百姓的死尸。”后来我家也挨炸了,一家人只得逃往乡下枫桥。因父亲去参加红十字会救助了,母亲就请了一副挑子,把我和4岁弟弟送往乡下,我和弟弟各坐一头。
1942年,鲍增芬11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庭生活变得更加艰难,常常穷得揭不开锅。她一放学就帮着妈妈干活,比如摆米摊、摇袜子、卖茶叶、打草包,什么事都会做。就这样换几个小钱,一家人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到了她18岁那年,中国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她激动、欢呼、热泪盈眶。
报国心切,特殊年代穿军装
新中国诞生后,鲍增芬满脑子想的是,“跟着解放军就是跟着共产党,要把火红的青春献给人民军队”。
鲍增芬50年代初在部队时的照片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打响,19岁的热血青年鲍增芬如愿以偿地报名参了军。因为她活跃,又有些音乐基础,结果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皖北文工团挑选了去。她是奔着抗美援朝去当兵的,她与她的战友们一样,时刻准备着冲锋;也排练了多个节目,准备去朝鲜战场慰问一线将士,但最终没有能上战场,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战功,但她把最宝贵的青春,留在了那个特殊年代。她至今仍保留着那枚抗美援朝纪念章和那只印有“送给最可爱的人”的磄瓷杯。
1952年,鲍增芬调到华东军区野战医院做会计。野战医院驻扎在安徽山沟里,住院的都是从战场上下来的伤病员,而且大多数是重伤员,他们每个人都有战功,都是有故事的英雄好汉。鲍增芬经常为伤病员演唱革命歌曲,唱到《歌唱二小放牛郎》时,自己边唱边流泪,伤病员们也跟着流泪,她还不忘告诉他们:“你们一定要坚持锻炼,让身体快快好起来。”
鲍增芬1964年退役。一日为兵,终身是兵。在之后的五十多年里,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无论是在职还是退休,她军人本色不褪,朴实纯粹,淡泊名利,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实实在在干事情,像浩瀚星空里面的一颗小星星,尽管微弱,却坚持发出自己的光芒。
三军之家,岁月如诗又如画
鲍增芬一家被称为陆海空“三军之家”。丈夫叫万溧川,1919年出生,比她大了一轮。他们于1952年结婚,属于组织牵线的“红色恋情”那种。
鲍增芬夫妇两人的抗美援朝纪念章
老万毕业于石河师范,当过小学校长,1941年参加革命,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53年在华东军区野战医院做教导员,1955年首批授衔时被授予少校军衔,后调任华东军区后勤部战勤处处长,直到1964年转业。老万多次立功受奖,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解放勋章”,2005年,又获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老万2011年去世。2015年,鲍增芬将其珍藏半个多世纪的一只行军箱捐赠给了南通博物馆。
鲍增芬1963年在部队荣立三等功喜报
他们的两个儿子都曾经服过役,一个是空军,一个是海军。退役后,都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鲍增芬近照
耄耋之年的鲍增芬仍精神矍铄,思维敏捷,非常健谈。两年前她学会了智能手机各项功能,常常拍摄一些风光照片,还喜欢在微信群里发些表情包。当问及兴趣爱好时,她更是眉飞色舞,很快从手机图库里翻出一张又一张部队生活的老照片。她把那段难忘的军旅岁月,深深的藏在自己的心灵深处。祝愿鲍增芬他们永远炽热,永远“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