鏖战江新洲:水进,人进!堤在,家在!心齐,无惧!

2020-07-20 09:41:33 作者: 鏖战江新洲:

最困难的时候,邹巧玉和十多个姐妹组成增援队,哪里人不够就去哪里。“一般的防汛,我们只负责在家做饭。但这次不一样,人手太紧了。”邹巧玉说,一包沙子四五十斤,一人扛不动就两人抬。

在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江新洲的126防汛哨所,主动返乡参与防汛的青年张洋(右)和同学黄傲一起装填沙袋(7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 摄

在江新洲最吃劲的几天里,全岛回来了4000多位青壮年。大家顶着大雨日夜奋战,或巡堤查险,或装沙垒坝。饿了,就随便扒两口;困了,就躺在哨所眯一会,拼尽全力只为把家守住。

1998年9月,江新洲南堤的安置大棚里,一个女娃呱呱坠地,父母给她取名“志江”;在洪水中出生的志江,今年刚大学毕业,二话没说便扛起铁锹上了大堤。

心齐,无惧!

68岁的梅俊洲是后埂村的老支书,近半个月来每天在1.5公里长的堤段上走4个来回巡堤,步伐慢不是因为腿脚不便,而是想看得更细。

他说,每到汛期都是自己压力最大的时候,到了夜里两三点都睡不着,闭上眼睛都是堤坝。当了20多年的村干部,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村里有人说梅俊洲是“憨巴”,他自己却觉得还有更“憨”的。

时间拨回到22年前,梅俊洲依然记得,为了堵住洪水冲刷坝体形成的涵洞,保住村民生命财产安全,13名镇、村干部推着一艘渔船二话没说就跳了下去,没成想遇上漩涡,一下子连船带人全卷了进去。当时大家都以为人没了,幸好被冲到附近田地里,捡回了命。

在那之后,梅俊洲逐渐成为一名熟知险工险段、懂得紧急处置险情的“大坝医生”。他说,经过干部群众多年的付出,这段土坝成了守卫百姓的“福坝”。

心里装着人民,行动才能义无反顾。

渡轮载着撤离的居民航行在长江水面(7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 摄

7月12日,由于长江水位居高不下,柴桑区江洲镇防汛抗旱指挥部根据应急预案,果断发布通知,全镇老幼病残必须全部转移。

转移过程中,一些独居老人放心不下家中电器,后埂村现任村支书周衍胜二话没说,光着膀子就把近百斤的冰箱驮在背上,搬上了二楼。

在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江新洲的防洪大堤上,主动返乡参与防汛的青年熊朝剑(右)和徐冬冬在搬运沙袋加固堤坝(7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 摄

柴桑区委书记骆效农感慨说,对老百姓有求必应,老百姓才能相信我们。仅一天时间,江新洲就转移出两千多人。

“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20多年前,一首讴歌人民子弟兵抗洪抢险的歌曲传唱大江南北。

在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江新洲,陆军第71集团军某旅官兵在堤坝上抢险(7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浩波 摄

时空变幻,又逢大汛,在战士们当年踏过的堤坝上,新一茬年轻子弟兵再次奋不顾身。

装填600方沙土,两万八千多个沙袋,抢筑960多米长子堤……11日雨夜,武警九江支队教导队代理排长孟德帅和50名年轻战士,争分夺秒、奋战一宿,江新洲北堤坝面最低的九洲段挡住了洪水漫堤。

“把最难最险的堤段交给我们,这是百姓对我们的信任。”孟德帅说。

在40多公里长的江新洲大堤,从各地开赴而来的1500多名战士日夜坚守;在赣鄱大地,截至7月18日19时,全省累计投入抗洪抢险人力206.24万人次……

17日上午,“长江二号洪水”在上游形成。18日中午12时,长江九江水位22.17米,仍超警戒线2.17米,防汛形势依然严峻,战斗在继续。

27岁的张恒是新洲垦殖场村民,曾在天安门国旗护卫队服役。洪水来袭,内涝严重,家被水围住了,张恒每天用船推着行动不便的父亲蹚水走出来,一起巡堤查险。

在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江新洲,张恒扶正防洪哨所前插的国旗(7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防汛间隙,不经意间看到堤坝上飘扬的五星红旗,张恒总会挺直腰杆。他说:“过去扛国旗,如今扛沙袋,为的都是一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