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家于漪再谈教育焦虑与美育(下篇):研究孩子,尊重规律,美是欣赏

2020-07-21 07:00:09 作者: 人民教育家于

我本不注意足球,因为学生喜欢,我就要了解,我也就喜欢上了。后来发现,足球赛就是人生,学问大了。女孩子喜欢排球,我也跟她们一道打排球。男排女排特点是什么,女排精神是怎样的,二传手谁最好,郎平为什么她这个“铁榔头”是行的……你说,不进去,怎么会有亲和力呢?

我跟高中同学经常谈什么?谈文学。新出来一本书,他有他的看法,有的时候你是想不到的。谈音乐,谈艺术,谈画画。谈为什么画画里头,中国人讲究空白,为什么西洋画不讲究。他会有他自己的很多想法。这对我们教师来说,就是学习的养料。

倾听,本身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品质。中国人是讲君子之道的。君子的气质里头,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谦虚,虚怀若谷。倾听孩子,你就跟他有很多共同语言,你才有亲和力。有位女孩子,原来是坐不住的。她的奶奶就教她绣花,这位奶奶很有教养。后来慢慢地,她坐得住了。她把绣的花拿来给我看,这里针脚如何,那里没有绣好,说我原来心像猫抓心一样(笑),特别叮嘱我“于老师,你不要告诉别人噢,我只告诉你听”。你说这种珍贵的信任,去哪里找?

所以说,倾听非常重要。我自己也有教训。我就一个儿子。我平时不大管他学习的,我只管做人。我当时管他就两件事情。第一,不是自己的东西,金子也不能碰。第二,不能说一句谎。因为孩子说谎,就是坏的开始。他再闯祸都不要紧的,不能说谎。他大概小学三年级的时候,那天晚上,我难得翻他作业,一看,数学本子上,60分改成100分,乱七八糟的。他当时已经睡觉了。我就把他喊起床,问他怎么回事情,他又说不清楚。我当时住复旦大学宿舍,班主任家就在不远处,我就带他过去。因为说谎是不能原谅的。教育求其真,防微杜渐,任何坏事都是从小的开始。闯祸,打掉一碗饭,这都无所谓的,没有关系的,就要说真话,所以我非常重视。

到了班主任老师家询问,老师说明了情况。原来不是他,是旁边一个同学捣蛋写的。我当然就不责怪他了。我们当时住在宿舍底楼,有块小黑板,平时工作很忙,有什么事情就写在小黑板上。第二天我下班回家,看到小黑板上面写了一句话: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笑)。我赶紧检讨,我说对的,我首先就没有信任他,我应该认真地听他把话说清楚,而不是急着去核实。家庭成员不是大压小,而是大家要服从道理,明理。

不该管的管得太多,该管的管得太少

真正该在意的是习惯

要耐心等待,精心呵护,耐心教育

最后我想说,真正该在意的是什么。有的时候,老师也好,家长也好,其实把孩子成长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忘掉了,就是习惯,培养良好的习惯。

习惯形成素质,素质形成品质。我们现在,不该管的管得太多,该管的管得太少。不和谐啊。我记得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讲过:好的习惯,就好像精神世界里存放的资本,它会不断地增长,你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而坏的习惯,就好像是道德上还不清的债,它会不断用利息来折磨你。好的用不完,坏的偿还不完,不断地折磨你,乃至于破坏了你的创业,你的道德。其实这是很有道理的。

所以我们的家庭,对孩子生活的良好习惯,尊老爱幼的习惯,推己及人的习惯,要很好地帮助他去养成。学校里头,学业成绩不好的,往往首先都是学习习惯不好。我教了很多学业困难的孩子,几乎都是因为学习伊始有了不好的习惯,纠正起来十分困难。学习有良好的习惯,做人有良好的习惯,生活有良好的习惯,这就是秩序。交响乐之所以和谐,它有秩序。主次详略,长音短音,都是很规范的。没有秩序,没有规律性,怎么会和谐呢。社会的和谐一定要有秩序,家庭有秩序,学校有秩序,社会就有良好的秩序,每个人放在他应有的位置上。

习惯养成,其实是从被动的,到主动的,再到自动的。学生很小,你告诉他,看见年长的人,应该叫什么,他听你的,是遵从,是被动的。慢慢地,他应该是主动的,主动认为这样是对的。我已经十几岁了,晚上可以把大家吃的饭碗收拾好了去洗,成为一种习惯。吃饭了,大人没有动筷子,我最好要等爸爸妈妈来了以后,再一起吃,养成良好习惯。到了最后,认同了以后,习以为常了,就内化为自己的,我必须这样做。红灯,没人,我也不走,我自己必须遵守,这就自动了。

所以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是方方面面的,全方位的人的培养。我开头讲,交响乐那么和谐,一定是指挥者很好。比如指挥家余隆,比如老一辈的黄贻钧。指挥者的修养很重要,要让每个乐器发挥功能。黄贻钧会十四种乐器,吹拉弹唱,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爵士鼓、风琴、小号、圆号都会。这样,他就能够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地指挥全部演奏员。在他指挥下,演奏员是不能懈怠的,吐法、弓法、弹法、敲法有没有问题,一目了然。所以今天,我们教师要继续学习,要有育人的真本领。家长,怎样做家长,恐怕同样也是要学习的。因为我们面临的是全新的问题,面对的是我们可爱的孩子,国家的后代,民族的希望。

今天怎样做教师,今天怎样做父亲,这个鲁迅先生提出来的问题,仍然是我们要解答的,要有时代色彩的解答。因为人总是未完成的。我们带着已知的可能性,再进入新的可能性。我们的孩子是在成长的过程当中。鲁迅先生讲,生命的路是进步的,总是沿着无限的三角形的斜面,这是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什么都阻止他不得。作为师长,我们要耐心等待,精心地呵护,耐心地教育。要创造和谐,就要“慢慢走,欣赏啊”。

? ? ?

【访札】

于漪的“办法”是从哪来的

郭泉真

曾经有一位非常叛逆的学生,被于漪春风化雨,后来成为博士。

另一位现在的小学生,看到她一个教学案例后,被深深打动。据说这是上海教育界广为流传的一堂经典公开课:一位同学脱口而出发问,课文中的“万万”是什么意思,惹得其他同学哄堂大笑。发问者一时十分尴尬。于漪这时说:“大家都知道‘万万’等于‘亿’,那么这里为何不用‘亿’而用‘万万’呢?”接着进一步互动、引导说:“是汉语言的叠词叠韵之美,影响了此处的用词。”最后又说道:“请大家想想,今天这一额外的课堂收获是怎么来的?大家要感谢谁呢?请让我们用掌声表达对他的谢意。”就这样,在大家的目光与掌声中,发问者又自信地抬起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