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告诉记者,刚做完手术的她在这里,不仅家人常来陪伴,送吃的、送喝的,邻里也挺照应她,常常围坐在一起分享高兴的事,遇到不开心的也都互相鼓励,要是她稍有不舒服,这些老邻居们跑前跑后比她自己还要担心。
过渡房社区卫生室医生王建光特别关注章阿芬的健康状况,每日都会来询问。“社区卫生室里环境设施良好,药品也很齐全,还常常给老年朋友量血压、测血糖,有药品不认识、或者哪里不舒服,咨询王建光医生,他总耐心地解答。”章阿芬说,这对身体不太好的老年朋友来说是最大的“福利”。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章阿芬的一室一厅一厨一卫雅致清新,地板光亮亮的。在搬进来前,她的家人就为她安装了空调,放置好衣柜等生活用品,还装上素雅的窗帘。
客厅墙壁上挂着一幅字画,上面写着“静”字。她说,这是晚辈帮她挂上的,一个“静”字是晚辈希望她的心回归平静,每日都能酣然入梦。
章阿芬说,一些老年朋友说这里有点热,但她觉得住在这里很凉快。“何以消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她说,这首追凉小诗,是她的消暑秘籍。
虽然是临时过渡房,这里却更像一个养老社区。章阿芬告诉记者,这里像小区一样有物业,有清洁人员,还有保安,只要一个电话,物业人员就会过来解决难题。“前不久,一个老人家的抽水马桶坏了,拨个电话给物业,马上有人来免费修理了;提垃圾出门,物业工作人员看到我们拿得吃力,就主动过来帮忙,很贴心、很有心。”章阿芬说。
7月9日,咀头山民房部分已全部拆除,为盐盆山清和公园一体化项目早日建设完工奠定了坚实基础。这对章阿芬和住在这里的老邻居们来说,是一个特别好的消息。章阿芬希望能早日高高兴兴地和大家一起住进安置房,过幸福的生活。
冯赛兰:这里有新的期待
“等会儿媳妇、孙女要过来陪我们吃午饭,我一早就烧好了7个可口小菜,有葱油海瓜子、凉拌海蜇、清炒鱿鱼、熟食鸡爪……都是她们爱吃的菜。”67岁的冯赛兰告诉记者,住进过渡房二十多天了,儿女不是送瓜果蔬菜,就是过来陪吃饭,她从一开始的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到现在慢慢适应了这里,能睡个安稳觉。
冯赛兰
冯赛兰住在26幢二楼A210。回忆刚来的那天,儿子开着车,载着大包小包的行李送她过来时,她心里很不是滋味。当时还想着卧室1.8米的床放不下,只能塞下1.5米的,有点“嫌弃”这里小。
“和原先一层就300平方米,院子能停好几辆私家车的老家比,这里30平方米确实有点挤。而且以前的家可漂亮了,院前院外种着不同的花,院子里养护7年的三角梅,更是村里的一道美丽风景,路过的人都会多看几眼,夸我的家漂亮。一下子被拆了,心里真有点不舍。”冯赛兰说,得知要拆迁,自己还哭了好几天,儿子李建阳、李建武安慰她,跟她描述咀头山未来会变得非常美好,她相信儿子说的。
起初舍不得三角梅,酷暑夏日,南岸村干部叶燕丽多次骑着电瓶车上门做冯赛兰的思想工作,讲述自己妈妈因拆迁也无奈移栽三角梅的经历,“我当时觉得这些街道干部太辛苦,她的汗不停地往下流,真是难为她了,我也渐渐想开了,要配合政府工作,将三角梅妥善处置。”冯赛兰说,以后住进商品房,就没那么大的家了,也不可能种十来米高的三角梅。为了能让曾孙以后能看到原来的家还挺“气派”,前两天,她特意把原来家的照片洗出来,用精致的相框装裱起来,给家人留个念想。
在过渡房里,冯赛兰被熟悉的人、熟悉的物件包围,心就被温温地熨平。“每天清晨、傍晚,楼上、楼下都会坐满一排排咀头山的老邻居,大家聊聊天、乘乘凉、串串门,原来和两个儿子住惯的我也不觉得寂寞。”冯赛兰说,早上他们还在讨论每人出100元团购脚垫等生活用品。既然来了就要住得舒服,齐心把这个家打扮得整洁靓丽,这两天她还打算安装一个飘窗晒衣服。
冯赛兰的老伴李忠亦在乐清经济开发区一家企业上班。他告诉记者,住在这里,一来是因为离上班的地方近,离公交站就五六分钟路程;二来是租金便宜,别的商品房一年租下来要两三万元,而这里一个月只要200元房租费,水电费各付500元押金,是相当划算的。冯赛兰插话:还有一个原因是一下子住进陌生小区的商品房,没朋友多孤单,而住这里都是村里的老朋友,多好!
说起住在临时过渡房的难忘事,冯赛兰指了指房间的大门说,前些日子,城南街道办事处主任何瑞东来看望她,发现门有点松动,立即找工人帮她修理;原先垃圾桶离得有点远,他担心老人家走太远路,当天下午就安置了一个新垃圾桶在他们楼下……
如今两个儿子都买了新的商品房,让老俩口搬过去住,他们执意不肯。儿子们想出资给父母买房,冯赛兰心疼儿子们辛苦,打算和老伴也出一部分。他们期待着拥有一套八九十平方米的商品房。
12时30分许,冯赛兰的媳妇、孙女提着苹果、梨子如约而来,一桌人围坐在一起吃热气腾腾的午饭。冯赛兰觉得,这是崭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