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看|音乐剧《虎门销烟》:以小人物的命运,展现历史风云

2020-08-03 19:16:59 作者: 艺术看|音乐

首部东莞题材音乐剧《虎门销烟》

继东莞成功创演《钢的琴》《王二的长征》《聂小倩与宁采臣》等10多部音乐剧后,“黄金搭档”三宝、关山再次携手创作,共同谱写《虎门销烟》这一史诗篇章,该剧以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篇的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通过小人物阿忠和妻子倩娘的情感与命运,反映虎门销烟这一历史事件,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林则徐。

摆脱脸谱化的人物形象

如何将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搬上舞台?最难之处在于观众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基本都有认识,要想成功抓住他们的注意力,避免落入俗套是改编的关键,其中最重要的是塑造一个个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用小人物展现历史事件。

在人物造型方面,主人公林则徐是这部戏的核心角色,亦古亦今的造型完全不同于历史教科书中一袭朝服、长辫官帽、顶戴花翎的形象。在全剧中他有两个造型的变化,但主体色调以深沉稳重的暖色调为主。首先是林则徐初临广东深入民间微服私访的场景中,为隐藏身份而身着便装。其次,将大量烟土当众全部销毁的场景里,身着朝服完成销烟使命。不同场景设定的服装不同,但全剧以干练简洁的现代背发,取代了清朝男性符号式的长辫发,在妆面上花白长髯,突出五官轮廓和清晰的结构,衬托出林则徐坚毅的气质和威严感。因此,在人物形象的设定上,富有新意而不教条、不僵化,让中国近代史上家喻户晓的标志性人物林则徐“从雕像中走出来”,给观众呈现了一个生动、立体的人物,并非是一个脸谱。

音乐剧《虎门销烟》在整体上偏向于呈现群像。该剧不仅成功塑造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形象,在配角表现上也着墨颇多,许多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记者郑莞生、烟民阿忠和妻子倩娘、烟馆“蓝莲花”的老板黄六和老板娘小桂花等。对于烟民阿忠这一角色的塑造和诠释,使得他拥有不亚于男主角林则徐的魅力。在造型上,阿忠的形象相对于剧中其他角色更加写实和悲情,基本保持清代服装的款式,以银灰、月白、浅藕荷花、蓝灰色为主色调的软缎为主,一方面体现他们沉湎于回忆和怀念美好恩爱的过去与现实之间强烈的反差;另一方面体现曾经富足的生活成为一去不复返的旧影。

以小人物阿忠和倩娘的爱情与命运,反映虎门销烟这一历史事件。

民间小调融合岭南特色体现粤音风格

音乐剧《虎门销烟》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一部沉重的主旋律历史剧,它没有宏大空泛的说辞,也没有苦大仇深的煽情,音乐才是全剧的核心。《虎门销烟》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各种音乐类型之间的界限,从流行爵士、电子乐再到轻快的民间小调,首首惊喜。歌词也充满诗意,比如剧中“记得那时,触手可及,春风十里,杨柳依依;记得那时,不忍提起,春风十里,芳草萋萋。”这段化用诗经的唱词既诗意又浪漫。

除了充满诗意的唱词外,全剧乐曲以富有地域特色的民间小调《彩云追月》作为主要旋律贯穿始终,既融合岭南特色又体现粤音风格,时而大气磅礴时而委婉细腻,其中还增添了许多现代流行元素,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到波澜汹涌的历史漩涡。

音乐总监三宝曾在采访中透露,《虎门销烟》中的广东民间小调比例约占全剧音乐的两成。比如改编自广东民间音乐《彩云追月》的《春风十里》,经过重新填词保留了原作粤音曲谱的中国风韵,借助音乐生动描绘出阿忠、倩娘往日的种种美好。

音乐剧融入流行爵士、电子乐、轻快的民间小调以及彩云追月等音乐元素。

爱情悲剧折射人生百态

如何将主旋律编出新意是创作界的一大难题,音乐剧《虎门销烟》放弃模式化的宏大叙事手法,将视角转向民间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人物身上,通过配角阿忠和倩娘的爱情作为切入点。在关山看来,爱是音乐剧永恒的主题,就是通过小人物的爱情折射出时代背景和人生百态。

纵观《虎门销烟》全剧,上半场《石灰》场景中,在鸦片的侵蚀下,本应守家卫国的将领战士、本应养家糊口的青壮劳力、本应帮扶乡里的大夫,本应专注女红刺绣的小家碧玉……醉生梦死,行尸走肉,每个社会阶层无一幸免。在令人愤懑的迷局中,每个人迷失在喧嚣的浮华中,浑浑噩噩,行将就木。尤其是深陷鸦片毒害而不能自拔的悲剧人物阿忠,本应与妻子倩娘相守白头,却因鸦片与妻子面临生死离别。而烟鬼阿忠因妻子的爱而觉醒,将销烟之法倾囊相授,最终鸦片彻底销毁,而这一举动唤醒人们灵魂深处的一腔热血,唤起民族觉醒,奋起抵制鸦片,洗刷受侵凌的屈辱。

从精神觉醒的层面来看,其作品对当今的人同样产生共鸣,本剧通过《石灰》《海水》两幕的演绎,再现鸦片对个体生命身心的毒害,对于家庭的摧毁以及民族前途的毁灭性的打击。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追寻这段历史,已不能仅停留于史实的考究,而是如何深入挖掘其精神象征的意义,时刻警惕不思进取、自甘堕落,敢于向阻挡我们前行的力量大胆说“不”。

文字:张筱云

图片:东莞保利演艺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