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书鸿临摹壁画
妻子带着一双儿女
与他在敦煌团聚
他们脱下洋装换上棉袄
住破庙、睡土炕、点煤灯、喝咸水
冬天,屋里冷得滴水成冰
一场大风过去
满屋子里厚厚一层黄沙
甚至连喝水
一家人都得拎着筐去河里打冰
与他们多年在巴黎的优渥生活相比
这样的艰难可想而知
1945年,妻子终于忍受不了
留下了尚年幼的儿女
逃离了敦煌
当常书鸿终于意识到妻子的出走
纵马去追时早已经来不及
他在戈壁上坠马昏厥
被人救回来才捡回一条命
在子女的哭叫声中
常书鸿默默地承受着
失去妻子的痛苦
悲痛至极的他一个人站在莫高窟里
看着《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图》
他想,萨埵太子可以
奉献自己的身体
救活一只奄奄一息的老虎
我为什么不能舍弃一切侍奉艺术
侍奉这座伟大的民族宝库呢?
我如果为了个人的一些挫折与磨难
就放弃责任而退却的话
这个劫后余生的艺术宝库
很可能随时再遭劫难
他暗暗发誓:不能走!
不管有多少艰难险阻,
都要与敦煌终生为伴
为了守住敦煌,他四处“招兵买马”
仍然在为敦煌奔波、忙碌
87岁的李云鹤
依然坚持在修复一线
老人家每天拎着工具箱
穿梭在20多米高的脚手架上
为千年壁画延续生命……
还有吴健、娄婕
他们早已青春不再
鬓角多了些许银丝
可他们依然用手中的相机、画笔
守护着敦煌
还有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
来到敦煌、留在大漠
这些80后、90后们
成为了从事考古研究的学者、
临摹壁画的画师、
用数字化记录洞窟的“IT人”、
为文物“治病”的修复师……
从新中国成立前的18人
到如今的1463人
樊锦诗曾经这样描述敦煌的守护者
“没有可以永久保存的东西,
莫高窟的最终结局就是不断毁损,
我们这些人用毕生的生命所做的一件事
就是与毁灭抗争,
让莫高窟保存得长久一些,
更长久一些!”
他们远离故土、告别亲人
牺牲了爱情,耗尽了韶华
却挽救了遭受数次劫难的中华文明宝库
让眼看着就灰飞烟灭的
“万佛之国——敦煌莫高窟”
“起死回生”
今天,当我们站在戈壁深处
为千年光阴留下的瑰宝惊呼时
当我们站在九层楼下
听风铃作响、遥望星空时
不应该忘记他们
把敦煌当做一生归宿的
“守护人”们!
来源:时代楷模发布厅、北洋之家(ID:bypm2016)
只要遇到年轻人
他逢人便问
“你愿不愿意来敦煌?”
他的召唤很快有了收获
此后,一批又一批热爱敦煌艺术的青年们
在荒滩戈壁上扎下根来
为了带领大家守护好敦煌
已经在西方美术界赢得荣誉的常书鸿
干脆放弃了个人的艺术创作
他带领着第一代莫高窟人
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
几乎是用双手清除了数百年
堆积在300个洞窟里的积沙
他们给洞窟
编号、测绘、照相、临摹
他们不停地种树
修建了一千多米的防沙墙……
NO.2
敦煌在中国
敦煌学在世界
1946年的一天
常书鸿比往日显得兴奋
他又招募了一群
愿意保护敦煌的年轻学子
这些穿着西装旗袍、
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
在兰州登上常书鸿找来的破旧大卡车
沿着张骞、玄奘走过的路
一路颠簸了1200公里来到敦煌
1946年,年轻的学子在抵达敦煌时在莫高窟牛车上合影
这里面有一位学国画的大学生
名叫段文杰
临行前,因为牵挂家中妻子和孩子
他计划着就是到敦煌看一看
谁能想到
这一看,竟是九年后才见到妻儿
这一看,他把一生都许给了敦煌
段文杰一放下行李就奔向洞窟
第一眼看到壁画时
他又惊讶又感动
一千多年前的画工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