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没“前途”?76年,他们做了件“对得起全天下炎黄子孙”的大事!

2020-08-06 14:03:27 作者: 考古没“前途

究竟是怎样一笔笔地在这样黑暗的洞窟里

创造出如此绚烂的万佛世界

从那以后

段文杰眼里再没了其他

唯有敦煌

血气方刚的他

跟越来越多来到敦煌的年轻人一起

拎着一个暖水瓶钻进洞窟

借着镜子和白纸反射的光

在阴冷黑暗的洞窟里

整日整日地临摹

从北魏的佛国

到隋唐的山水、人物、建筑

衣袂飘举、光影交错……

段文杰临摹的《都督夫人礼佛图》

1951年,段文杰和他的同事们

开始了对285窟整个壁画的临摹

1953年,285窟整窟原大原色作品

在北京、上海、东京等地展出

引发了持久的敦煌潮

1955年,已经在敦煌守候了九年的

段文杰终于借探亲回家之际

把十多年未见的

妻子和儿子接到敦煌

1984年,段文杰成为继常书鸿之后

守护敦煌的第二任掌门人

尽管已经年逾花甲

但他依然是临摹壁画最多的人

如果说常书鸿挽救了敦煌

那段文杰则令全世界

对敦煌刮目相看

他穷尽一生培养人才

一生致力于敦煌学研究

主持创办了国内外第一本

敦煌学定期刊物《敦煌研究》

并先后主持举办了四届敦煌学

大型国际学术会议

陈寅恪曾经说

“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到上世纪八十年代

中国人终于可以昂首挺胸地说:

敦煌在中国,

敦煌学在世界!

NO.3

择一事终一生

不为繁华易匠心

在敦煌,时间变得既慷慨又奢侈

面对穿越时光而来的莫高窟

千年只是一瞬间

对于守护着敦煌的人来说

要做成一件事

动辄就是十年、二十年,甚至一生……

1956年,正读高二的李云鹤

响应国家号召前往新疆

因为遇到了常书鸿

本来只计划在敦煌逗留几日的他

竟逗留了一辈子

常书鸿一眼就相中了这个山东小伙

他说:小李,我要给你安排工作

这个工作不但你不会

咱们国家也没有会的

常书鸿说的工作就是文物修复师

当李云鹤以新的身份

开始仔细观察壁画的时候

眼前的景象让他震惊

几平米的壁画会忽得砸下来

风一吹的时候

四壁上起甲的壁画

就像雪片一样哗啦啦地往下掉

看着壁画在眼前灰飞烟灭

李云鹤急得眼泪都掉了下来

一刻也不能再等了

必须马上把这些文物保护修复起来

可当时,既没有技术更没有材料

甚至连个放大镜都没有

年轻的李云鹤逼迫自己

在最短的时间里想出办法来

他开始一次次尝试、一次次摸索

硬是靠着自己的双手发明出了

小滴管、纱布包、注射器

在日复一日的精雕细琢下

莫高窟里被病害缠身的壁画和塑像

慢慢开始“起死回生”

1962年,常书鸿把161窟的修复任务

交给了李云鹤

他借助着微弱的光线

就像做眼科手术一样

几乎是屏着呼吸给壁画一点点除尘、

一次次注射、一丝一毫地黏合

李云鹤在161洞窟里整整待了两年

1964年,他终于修复成功

如今,56年过去了

161窟还是修复结束那天的模样

而常书鸿口中的“小李”已经87岁

他耗费了自己64年的时间

让4000多平米壁画

和500多尊塑像“起死回生”

64年对于一个人来说

已是一生

对于1600多岁的敦煌而言

只是一瞬

莫高窟一共4.5万平米

李云鹤忙碌了一辈子

也就只修复了不到十分之一

10年跟64年比起来

这项工程是由他们拍摄的10万张单张照片

一张张手动调试后

一张张拼接而成的

2015年7月,数百人的团队

用4年的时间成功创作出了

20分钟球幕影片《梦幻佛宫》

500平米的超大球幕使观众恍若置身于

一个个异彩纷呈、如梦如幻的洞窟之中

莫高窟不同历史时期

最具艺术价值的壁画、石窟

如梦如幻地围绕着观众

两个平行的千年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