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万举答客问24,深入生活到底是什么意思

2020-08-24 20:03:43 作者: 王万举答客问

王万举答客问24:深入生活到底是什么意思

王万举:著名学者、作家,“文化创意学”系列学科的创立人(以下简称:王)

郝小学,全国新媒体联盟主席(以下简称:郝)

郝:王先生,人们说你有一个特点:善于从虽熟悉但实际上陌生的概念中整出学问来。

王:做业务工作的、写东西的都应该具备这个特点。“熟悉”,说明它概括的事物跟人们密切相关,围绕着它做一番学问一定“有用”;“陌生”,说明大家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揭示其机理则有助于提高实践的主动性和成功率……

郝:你的《人生的一千个为什么》好像就是在这个理念指导下写的……

王:是的。

郝:那么,今天就请你谈谈“深入生活”。这可是文艺界的“老生常谈”啊!先从这儿切入吧:为什么有的作家生活底子很厚但写不出有影响的作品来?

王:这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有作家个人才情的因素,有作品出品时机的因素,还有作家社会地位的因素……多了。

郝:“作品出品时机”是不是说,他本来写出了好作品,但因时机不对,所以社会反响不大?

王:是的。

郝:你这仍然是“文学是一个系统”的考虑……别的因素不说了,请专门谈谈为什么不同的作家深入生活的效果不一样?

王:事实上各个因素是分不开的。为了研究,我们可在“思维中”把它们分开。你问得好,的确,同样去“下生活”,有的作家因此写出了好作品,有的就写不出。其中的道理说起来也简单,就是每个人去“生活”,都是带着脑子去的,脑子不同,收获也就不一样。但说得准确了不容易。所谓“深入生活”,实际是“审美”式地把握生活。马克思把“把握”世界的方式分为三种,三种方式实际上对应着人的三层心理结构,即认知(理性)、审美和伦理意志(也可叫实践理性)。

我们现在常说“主体性”,主体性就是主情之性,或曰情本体。作家带着感情带着理想去生活或看生活,将有助于发现新的主题、人物和故事。我们常说“编故事”,任何故事都有主脑即作家的美的理想,它在作品成形之前实际上是一种“发现”的探照灯、显微镜、雷达。不少作品都是从生活中人物的一句话、一个行为细节开始构思的。当然,以上是针对写现实主义作品而说的。深入生活对非现实主义作品的写作也是十分重要的,变形、魔幻、象征主义以及“网络文学”的某些写法,其创作心理虽然较为复杂,不能简单地用审美反映论来概括,但仍然是对生活内容的特殊处理。

我们把深入生活和写现实题材一并提倡,是因为前者是后者的保证。歌颂人民,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英雄,应该成为我们文学的主旋律。为了唱响主旋律,为中华民族复兴大业鼓劲加油,作家就必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郝:王先生,我看你谈了两个有新意的观点,一是“深入生活”的实质就是“审美式地看生活”或“审美的生活态度”;二是深入生活的提倡往往和提倡现实主义创作或提倡写现实题材相联系。

王:是这样的。不过,我还要补充一点,某些所谓“网络文学”与写手生活的关系较为复杂,我们所强调的正面引导,最重要的就是对这些写手进行深入生活的引导——准确地说就是通过深入生活确立正确的价值观。至于写什么和怎样写,并不是引导的重点。

郝: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