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岁冯亦同:大运河是大写的“人”,一撇到隋唐,一捺通京杭

2020-09-29 21:03:22 作者: 80岁冯亦同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交汇点讯 “我看到《新华日报》最亲切。1961年4月,我的第一首诗《宇宙的大街上》在《新华日报》发表,那时候我还不到20岁,我的文学创作从此起步……”见到新华日报记者,80岁江苏诗人冯亦同先生激动地拿出近60年前的泛黄的剪报。这“第一次”推动了他之后的创作,当大型合唱交响音乐会《大运河》找到他来填词时,他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在第一首诗发表之后第二年写下的《渡江桥下》,“大运河流过扬州的时候,留下了一座桥叫渡江桥,我的家就在渡江桥下。作为大运河人,我要讲好大运河的故事!”

彩排现场,冯亦同早早地来了,他一个人坐在观众席上,静静地听着台上的演出。“大运河,一撇到隋唐,一捺通京杭,一个大写的‘人’字昂首阔步世界的东方……”听着自己年初在大运河沿线城市采风路上,灵感迸发记在手机里的句子被深情地演唱出来,历史和地理的交织,被那么多的声部和乐器共鸣,冯亦同很激动。“这句话真的就是我心中流淌,我用了将近80年的生涯,来印证了大运河和我们民族,和我生长的土地,和我的父母亲人这样一个血肉相连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冯亦同出生在大运河边一个小村庄,宝应县柳堡镇。“大运河在我的家乡宝应这一段,从最北的黄浦到最南的界首,长度正好是80华里,而这次创作《大运河》,也正好是在我80岁的时候。这两个‘80’的相加,对于我的生命来讲意义太大了!”

你是雪山,你是纤道,你是星海,你是江河……冯亦同的笔端深情款款。从淮阴、扬州、高邮到无锡,采风的过程中,沿途的景色和人,不断触动着冯亦同,在他看来,大运河的故事中充满了历史的悲欢,苦难和光荣交织。

“它不仅是地球上最长的一条人工河,也是历史最悠久的一条人工河,还是是唯一变东西走向变南北流向的河流,是唯一一条‘站’起来的河。不仅如此,它还是一棵大树,一颗中华生命树!”在冯亦同看来,运河自开凿之始到南北贯通,始终对中华大地上的自然生命、城市生命和文化生命的衍生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使中华民族的历史样貌呈现出“生生不息”的过程。

“美哉!大运河;伟哉!大运河。四海情谊铺大道,中国精神铸脊梁——啊,一部流动的史诗,永远为蓝色星球歌唱!就像歌词里唱的,我们的歌是唱给蓝色星球听的,也就是唱到宇宙里去,告诉他们地球上的人类有着怎样的历史。”冯亦同说。

交汇点记者 陈洁 张红/文王皓晨 高鑫/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