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晓景|1.孔迈(资料照片) 2.杨改良 3.张健鹏
从1931年抗日战争爆发以来,已经过去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延安像世界上其他被法西斯践踏过的地方一样,也经历了浴火重生、恢复重建、华丽转身、飞速发展等不同阶段。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用他们的青春和智慧保卫这块土地,建设这块土地,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的安居乐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也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通过三个不同时期青年人的成长故事,我们足以感受到不同的社会环境对个人命运的巨大影响。
孔迈——“妈,把我献给祖国吧”
“妈,把我献给祖国吧。”这句话写在一张照片的背面,贴在鲁艺旧址纪念馆的墙上。照片里是一位戴着帽子穿着制服的年轻人,右侧大半张脸被阴影遮挡住了,只能看见左半边脸以及眼睛里投射出的坚毅的目光。如果不是讲解员告诉我,这位小伙子当时只有19岁,我是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信的。和现在的同龄人相比,他看起来要成熟得多。
这位年轻人名叫孔迈,又名孔东平,祖籍广东省普宁县下架山镇南城村。孔迈出生于国外,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12岁那年,孔迈跟随母亲回到故乡南城,他第一次感受到了祖国的亲切和温暖。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彻底改变了这名海外青年学生的命运。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时刻,作为一名华裔青年,孔迈意识到自己承担的使命和责任,果断地放弃学业,瞒着父母,和几位同学一起偷偷地踏上了回国的路途。而这意味着从那一刻开始,他将冒着生命危险把自己置身于枪林弹雨之中,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不能与远在印尼的父母相见,并且随时有牺牲的可能。这对于受过传统教育的中国人来说,是莫大的“不孝”。怀着愧疚的心情,在途经香港时,他在自己一张照片的背面写下了这样一句真挚的话语,寄给母亲,希望她能理解自己、支持自己。
1938年7月,孔迈到达陕西后,几经辗转来到延安。他先后作为革命军人、新华社前线记者,投身到不同的战场履行不同的职责,多次中弹负伤,所幸都能大难不死。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因扎实的英语功底和出色的外交才华,多次到国外采访,并担任过古巴、日本等国新华社分社社长,先后率团出访了菲律宾、泰国、尼泊尔、美国、加拿大等国,为促进我国与其他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从青年时代迈出家门的那一刻起,孔迈就将他的理想命运与祖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走出了一条与既定路线完全不同的道路。这是一种自愿的选择,也是一种被迫的选择,但是他所做的一切始终没有偏离他的本心。正是因为他的执着与坚持,才最终成就了自己,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常想:如果他没有生在那个年代,没有遇到战争,是不是会有更多的选择,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呢?答案不得而知,但是时代和社会与个人的理想命运之间的内在联系,却是显而易见的。
杨改良——怀念那场风
杨改良,1973年出生于陕西省眉县,是中国大唐集团新能源股份公司陕西分公司的一名员工。十几年前,我们是在一家文学网站上认识的。他写的东西不多,但是文字清新流畅,感情热烈真挚,受到很多文友的喜爱。当时只知道他在延安发电厂工作,爱人是我的同事。很多年以后我才了解到,那个时期他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期,他所在的发电厂因为设备陈旧、污染严重、效能低下,被列入关停名单,他和全厂近500名职工一样正面临下岗。
这样的变故对于个人来说,无疑是一场厄运。然而站在国家电力系统的层面上,则是“上大压小”、优胜劣汰,进行全面改革,寻求更加科学更加先进的发展道路的一次重大转折。当时正值杨改良原在的延安发电厂加盟大唐集团的前几年,因为设备成旧且污染严重,无法正常生产运营,新的项目尚未获批,大部分职工或无事可做仅靠一点生活补助维持生计,或离开电厂到社会上另谋生路。杨改良却留了下来,和60名同事一起,前往榆林、宝鸡、天津等地,通过承包电力运营和电力检修工程,不断开拓市场,进行二次“创业”。
与此同时,大唐集团核准并建成了大唐宝鸡热电厂,解决了原延安发电厂的人员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宝鸡市的供热问题,让在外漂泊多年的游子们再次回到企业的怀抱。2008年,在国家号召企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能源的情况下,容量10万千瓦的大唐定边张家山风场顺利建成投产。
定边县邻近毛乌素沙漠,一年四季风沙肆虐,气候异常干旱。37岁的杨改良不顾家人的劝阻,决定到定边参与风电项目的建设,他相信他和他的团队依靠科学的力量,一定能够驯服沙漠上吹来的风沙,让它们乖乖地为人类造福,他也悄悄地在心里播种下一个梦想,那就是:让大风成为照亮千家万户的绿色能源,把荒凉的定边变成美丽的花园。
于是,在漫天的大雪中,在呼啸的寒风中,杨改良来到定边张家山风场,和同事们一起日夜奋战,终于让第一台风机转动起来。当天夜里,他迫不及待地把拍下的视频通过手机发送给家人,并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下了一首诗。在他的笔下,巨大的风机叶子化身为美的象征,被他比喻为童年的风车、三叶草和剪刀。在诗歌的结尾,他深情地说:“妈妈,无须等到二月春风,儿子在冬天已经裁出了最美的春色。”
当几十台风机实现并网发电后,他把妻儿带到自己工作的地方,让他们亲身感受风力发电的神奇以及电力人征服沙漠、征服狂风的自豪。
2012年,大唐延安热电厂终于拿到热电联产项目的“路条”,开始全力冲击核准开工目标,企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可喜的成绩,先后多次获得部级以上表彰奖励。杨改良也跟随企业发展的脚步,凭着娴熟的业务技能和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从延安发电厂一名普通的司炉工,一步一步,成为中国大唐集团新能源股份公司陕西分公司综合管理部主任。
杨改良常常怀念在定边零下三十摄氏度的高寒天气里,与同事们意气风发努力拼搏的日子。正是那一场风,改变了他和许许多多工友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