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晚上,我们到达武汉。作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我们被分配在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负责一个50张病床的病区。
刚开始的战斗最为艰难,由于医疗物资短时间内不够充裕,为了保证医护安全,我们就穿着生化防护服上。防护服厚重不透气,我十分不适应,刚一穿上就开始流汗,眼镜也开始起雾,头昏脑涨。我和两名同事一起照护25个患者,抽血、上呼吸机、监测情况、翻身、清理垃圾……每天三四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很短也很漫长。结束一天的工作,脱下防护服时,我全身已然湿到了裤脚。
但我们不只是一支队伍在战斗。很快,我们医院的第二批、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员陆续来到。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数万名医护人员纷纷驰援武汉,与我们并肩作战。最初的物资紧张也仅仅持续了几天,来自全国的物资潮水般向武汉涌来——医疗物资充足了,医疗队收到了捐赠的羽绒服、电热毯、电暖气、食品……所有人都在为抗疫保驾护航。
我们的患者也在同我们一起努力。有一位老爷爷,刚入院时氧合很差,情况危急,我们迅速给他上了无创呼吸机。对于很多患者而言,使用呼吸机会带来不适,有时会觉得难以坚持,而这位老爷爷一直非常配合我们,积极给我们反馈。随着救治的展开,他的情况也越来越好。
当时已是3月,武汉春寒料峭,我和医生、护工师傅三人推着躺在病床上的老爷爷外出做CT。路上,我们经过一个在台阶上用木板搭成的斜坡,我们两人抬起床尾,一人在床头推着,才下了斜坡。我很快便大汗淋漓,鞋套也磨破了。
我不常走这条路,即使走也总是急匆匆,不曾驻足。但这一次,检查完送爷爷回去时,我抬头一看,路边竟有一株樱花树,繁花缀满枝头,迎风怒放。
“春天来了啊。”我这样想着,“花都开了。”那株樱花并不高大,也并不显眼,因而我从未发现它——经冬至春,它就在那里,在严寒时积蓄生命的能量,于第一缕春风到来时迸发。在我心里,一股温暖的力量涌动,再努力一下,再坚持一下,这场战斗一定会迎来胜利,这座城市始终充满希望。
来到武汉72天后,我们完成了使命。患者康复出院,武汉重启,一切幸福的日常都在回归。离开之前,我们特意去了一趟东湖樱园,樱花一大片一大片地开放在暖阳下,像粉色的云朵。
(作者:高军 光明日报记者安胜蓝采访整理)
幕墙灯,闪耀自贸区青年梦工场
张赛,1993年生,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工程力学专业,现任中建二局第二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前海交易广场项目总工程师。致力于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领域研究,主持完成的3项科技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省级建设工程科学技术奖6项,省级工法4项。
张赛(左二)在施工现场。资料图片
张赛
“张工,灯槽交汇点很杂乱,灯光断断续续,核心区无法点亮!”2020年4月10日,班组长老张向我反馈外幕墙实体样板制作情况。这意味着,我又一次陷入困局。
此前,为确保灯槽安装一次成优,项目已经推翻了很多版设计方案。万万没想到,新一轮的实体样板做出来,依然无法让“钻石”亮起来,我明白当下别无他法,只能再次迎难而上。
这座深圳前海新区的地标——中建二局二公司承建的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西区项目,外立面覆盖着217个三角形切割面、374条棱线、147个交汇点,精密程度就像一颗浑然天成的钻石。我的使命,就是带领团队“擦亮”这颗“钻石”——将棱线上镶嵌的“凸”字形铝板灯槽一一点亮。
2010年国庆日,“嫦娥二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我在网络上全程观看了发射直播的盛况,至今仍记得当时的激动和骄傲之情。时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高级顾问、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院长王永志院士与学生座谈时说:“深空探测任务艰巨,航天事业大有可为。”由于我国探月工程的全部发射均由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承担,当时正在建设的海南文昌发射场也是由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承建,因此我立志到西昌去,到国家深空探测的“母港”去。大学毕业择业的时候,家人、老师、朋友也都很支持我的选择。能够做自己喜欢且有意义的事情,是一种幸福。
可能现在有些年轻人还在追求“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但是我们国家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很多领域需要不断赶超,很多超级工程需要人才去建设,如建设在贵州黔南州一个喀斯特洼坑中的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建设在四川锦屏山地下2400米处的全球最深的地下实验室“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这些工程铺就了中国迈向强国的复兴之路,这些工程的建设非常需要青年朋友们的踊跃投身。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我接触了很多年轻的航天人,他们在各自岗位认真负责、勤勤恳恳、不骄不躁,用自己的专业所长,一次次刷新中国航天史纪录。我想,这就是新时代中国青年该有的模样。
(作者:于新辰 光明日报记者龚亮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 2020年10月01日08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按照现有设计方案,灯槽底板是一个平面长方形,多个长方形轴线在空间中是可以交汇到一点的,但长方形短边之间无法形成拼缝。所以灯槽底板必须是折板,唯有如此才能交接吻合。”我定了定神,斩钉截铁地说:“召开设计会,马上开!问题必须在一周之内解决!”
“攻坚小组”出征了,白天泡在工作室里反复实验,晚上集中讨论。连续120个小时,“攻坚小组”先后修订了12版方案,论证了无数种可行性。
困难接踵而来。设计方案完成,具体施工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幕墙系统由6层构造组成,每层的下料安装必须吻合。这就要求所有构件必须精准、快速下料。”综合考虑后,我决定利用BIM技术实现精准下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