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 | 灿若星斗故人事——展览速递

2020-10-01 21:50:55 作者: 活动 | 灿

(嘉宾共同为本次展览揭幕 侯欣江/摄)

文字编辑:向鹏天

图片编辑:向鹏天 侯欣江

审校:陈迟

展览主题:“那些年 那些事 那些人——中国营造学社纪实”展

展览时间:2020年9月29日——12月13日

展览地点:中国园林博物馆·四号临时展厅

主办单位:中国园林博物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协办单位: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浙江摄影出版社、北京呈古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独乐(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中国#展览#博物馆收藏

(中国园林博物馆党委书记、副馆长刘耀忠主持仪式 向鹏天/摄)

展览概况

(展厅入口标题及承办单位 侯欣江/摄)

本次展览以时间和中国营造学社历年的工作成果为主要线索,回溯了自成立以来学社主要成员们为古代建筑研究所倾注的心血。 展厅分为“悠悠经年”、“春华秋实”、“山河故人”等三个主单元,来自多家单位的藏品荟萃一室,其中甚至有 雪藏近80年中国营造学社相关展品,90%展品为首次面世,既有精美的测绘图稿、复制模型,还有珍贵的图档资料。这些藏品穿越时间,将带我们重回那些年,邂逅那些人与古建筑的那些故事。

(开幕式嘉宾参观展厅 向鹏天/摄)

学术理念之 创新

“研求营造学,非通全部文化史不可,而欲通文化史,非研求实质之营造不可。”

——朱启钤

营造学社创始人朱启钤所提出的见解,开启了学社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也明确了营造学社的工作方向,从实物调研测绘出发研究古代建筑。

梁思成、刘敦桢等一批归国建筑学人,带来了西方先进的测绘技术,运用西方科学理论与方法开展了多次对古代建筑的测绘,积累了丰硕的成果,在国际建筑界亦产生了广泛影响。今天我们通过展览依稀能读出当年他们足迹所至处,遍及南北,到达15个省市200余县,近2000余家单位。

(袁世凯赠朱启钤银镐。红木手柄上刻有“内务总长朱启钤奉大总统命令修改正阳门,于1915年6月16日用此器拆去旧城第一砖,俾交通永便。” 向鹏天/摄)

(展览以时间为线梳理中国营造学社自成立以来的足迹 侯欣江/摄)

(中国营造学社曾调研测绘过的独乐寺观音阁之模型 向鹏天/摄)

保护思想之 前瞻

“提升民众认识及觉悟,其根本乃在人民教育程度之提高。”

——梁思成(《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1932年)

面对华夏大地幸存的古老建筑,营造学社的成员们也深感保护遗产的责任艰巨。学社在调研成果的基础上,致力于推广具有前瞻性的保护思想,改变了中国人对于文化遗产的认知,重视建筑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倡导“整旧如旧”的保护原则,重视文物建筑周围环境的保护,呼吁全社会共同保护文物。

(展览展出的赵州桥模型 向鹏天/摄)

(中国营造学社所制赵州桥模型之照片 向鹏天/摄)

(展览展出的清官式六柱园亭模型 向鹏天/摄)

(文物保护研究所所制作模型上的标签 侯欣江/摄)

(展览展出的《西山名胜图说》 向鹏天/摄)

传承与 对话

(朱启钤为营造学社创立纪念所书对联。上联“是断是度,是寻是尺”,下联“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向鹏天/摄)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今日的条件给予我们很多研究开展的方便,信息获取的迅捷,而放在90年前的中国,每一步前行都显得艰苦。我们看到的是营造学社一件件精美的测绘稿纸,复原模型,但背后一毫一厘的记录都是不易被人看到的积累。正是这样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化寻为尺的耐心和毅力,才琢磨出令人叹服的成果。

(朱启钤先生创社演讲草稿 侯欣江/摄)

(每一件陈列的展品仿佛都在诉说一段“那些年”的故事,“那些人”舟车劳顿的辛苦,餐风露宿却甘之如饴的时光 侯欣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