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四中名师李国利:爱心点灯,照亮学生的前程

2020-11-04 00:56:02 作者: 潍坊四中名师

2009级,有个学生叫于远(化名),平时很少与其他学生交往但攻击性极强,在宿舍里不遵守宿舍纪律,影响其他同学休息,在教室里常顶撞任课老师,搞得全班不得安宁。为了驯服这匹“野马”防止不遵守纪律这种“传染病”的扩散,李老师多次牺牲休息时间与他谈心,但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他一直我行我素。后来,李老师了解到他的叛逆,是因为父亲过激的教育方法。一次,李老师照例去查晚自习,他不在,同桌说他病了还在宿舍,李国利老师马上跑到宿舍去看他,手一试发现他发烧很重,就立刻打电话叫上一个同事开车陪他去了医院,交费、检查、打点滴,半夜才回到学校。第二天一早,李老师先在自己宿舍给他煮了一碗方便面加了两个荷包蛋,然后送到他的宿舍,催他快趁热把面吃掉,第一次,从他的眼神里流露出了乖巧。这一件事后,他看老师的眼神发生了变化,于是李老师找了一个时间,跟他进行了一次长谈,认真听他的倾诉。从那之后他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上课开始认真听讲,为了保护这“星星之火”,李老师让任课教师常常提问他一些简单的问题,答上来给他鼓励,答错了也不要批评他。一天天的帮助鼓励,反反复复的思想教育工作,使他渐渐树立了学习的信心,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学习成绩一路提升,最终考上了大学。

李国利老师,就像和善的兄长一样,以他开朗的性格感染着孩子,以他细致入微的关心帮助着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感到了高中生活的快乐,同时,也用他的真心付出赢得了学生们的真情爱戴。上课的时候,有学生听见他咳嗽,一下课就会争着给他杯子里倒满水;因病住院时,更有学生偷偷跑到医院去看他;每到开学初,总有已经毕业的学生到学校跟他告别,帮助他搬办公室;平时,也常有已经毕业的学生发信息、打电话向他倾诉困惑,分享喜悦……

这一件件一桩桩的小事中所包含的那种尊重、信任与感激,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体会到的。作为教师,虽是平凡的,但也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是在人生的沙漠里播种绿洲,在生命的童山上播种花草,在社会的沃土中播种希望。

因材施教 优生优培

每一个教师都想“集天下英才而教之”,但现实中哪有那么多英才,再说,一个学生就算是有英才的潜质,也需要老师精心的培养。如何就现有的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使他们在学习中拔尖,这是四中每一个教师孜孜以求的。作为一名在教学一线的老师,他带过资优班,也遇到过“问题学生”,无论是面对怎样的生源,李国利老师都能奉献一片真心,因材施教。

他没有因为尖子生考学有把握、学习不用人操心而忽略他们,而是给了他们足够的关注。根据学生不同的潜质,引导他们不断完善。夯实基础,形成整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创造性。在了解学生的前提下,进行宏观控制,保证学生找到的学习路径是正确的,保证课本、复习资料、练习试卷的数量和质量,时间的利用率等等。同时,他更没有忘记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他可谓“呕心沥血”,不仅在生活中关心他们,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他们鼓励,更会在课堂上时时关注他们,用最简单的问题点燃他们学习的自信心,用最具鼓励性的语言表扬他们,消除他们心理上的自卑,让他们充满信心地备考。

记得有这样两个学生,刘丽华和杜文敏,刚接手那个班时,李老师就发现两个小女孩有些自卑,都喜欢坐在教室的一角,很少跟人嬉闹,没事就在本子上写点什么。为了唤起她们的自信,李老师利用一次又一次批作业的机会给她们鼓励。发现她们两个有写作的爱好,就跟语文老师商量,通过各种渠道让她们找到自信。有一次作文,她们分别写了母亲与父亲对自己的那份爱,感情真挚,文笔很美,李老师就跟语文老师一起帮她们修改,后来又鼓励她们大胆投稿,帮助她们多方寻求发稿的杂志,还把她们的文章一篇篇地打出来发到自己的博客上。后来,她们的文章《爱在灯火阑珊处》《那雪下了一个冬天》在《语文报》上先后变成了铅印版,两个人久潜的信心终于绽放,最终考入大学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林木茂盛,必先固其根。”教育的根在教师的功底与素养。静心教书、潜心育人,严谨笃学、共同发展,是他恪守的教育理念,也是他一直追求的目标。一年又一年,杨柳枯了又绿,学生来了又走,李老师却始终坚守在教育的第一线。他“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手中有法”,他事无巨细地为学生着想,任劳任怨地为学生付出。不仅做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不仅做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者,更做他们的引导者;他不做“居高临下”的老师,而做学生平等交流的朋友。他让心与爱一起走,做一个用爱心点灯的人,用光照亮学生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