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四中名师李国利:爱心点灯,照亮学生的前程

2020-11-04 00:56:02 作者: 潍坊四中名师

李国利,中共党员,高级教师,2001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该同志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扎根教学,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教育就是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的理念,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不断激励学生成长的信心,静心教书、潜心育人,视生若子,严谨笃学。他注重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专业能力突出,教育教学成绩优秀,连年参加全市统考命题工作,培养出大批考入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央音乐学院等名校的优秀学生,荣获“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潍坊市政府教学成果奖”“潍坊市优秀教师”“潍坊市立德树人标兵”“潍坊市高中历史教学能手”“潍坊市中小学十大党员品牌教师”“坊子区优秀班主任”“坊子区师德模范”等表彰奖励,受到师生和家长的广泛赞誉。

“老师,如果您能够桃李满天下,那么天下的每一个角落里,都会有一颗想念您、感激您的真诚的心。”这是潍坊四中的李国利老师在教师节时收到的一个短信。作为潍坊四中的一名优秀教师,他始终用自己的真心,践行着“桃李满天下”的梦想,他用爱心点灯,努力照亮学生的前程。正因有学生的爱戴,他每天忙忙碌碌不觉累,辛苦付出不觉苦。

高度负责 默默奉献

很多人说教师从事的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但只有做过教师的人才真正能体会到其中的辛苦。教师的一生,不像农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像科学家,进行发明创造;也不像商人,卖了商品,收获金钱……古语曰: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可选择了教师你就必须要选择奉献,选择付出。

作为一名教师,工作中他始终怀揣着一颗高度的责任心,生怕因为自己工作的失误而耽误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正是因为这份责任,他总是反复地研究每一节课,不放过学生可能有疑问的任何细小问题;认真地批改每一份作业,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批注中有所收获。更是因为这份责任,他不忍心看着任何一个学生掉队,经常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找他们谈心,了解他们心中所想,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还是因为这份责任,作为班主任,他每天坚持早上六点钟起床,陪学生上操,看学生自习;每天中午穿梭于各个宿舍,催促他们按时休息;漆黑夜幕下,还常常撇下自己的孩子,打着手电去宿舍督促学生晚休。

曾经同一个办公室的高海燕老师感动于他的奉献、感慨于他的付出,曾情不自禁地撰文《敬业奉献,热爱教学的楷模——李国利老师小记》,文中写到:

有天中午到办公室太早,结果没带钥匙,转了几下把手,门竟然开了。映入眼帘的是李主任厚厚的眼镜片下泛着红血丝的双眼。

“没回家啊?”“查完班就很晚了,下午还有第一节,就只能在这趴一会了。”“你一个周能在家吃几顿饭啊?真是以校为家了啊?”“差不多,这两天快忙死了,值班,还有几个东西没写完,总是没有时间睡觉。”……

每次有事情打他的电话,一般都是正在通话中。记得有次问过他每个月打多少电话,他说一个月最多的时候1600多个。往往见到他最多的形象就是,满头大汗的进了办公室,说着“我下节还有课,还有个什么事,你去做什么去”,一边电话又响了接电话的样子。

难怪他的空间里学生总这样留言:责任感强、敬爱的老班记得休息、老班不许累坏了自己……

记得他在《一切的成长都开始于热爱》一文中说:“从毕业开始我就认真的上好每一节课,每天在办公室、在家,一有时间我就钻研课标、教材和试题,阅读了大量的专业书籍,坚持每天与学生谈话交流,现在我已经获得了市教学能手、教学成果奖,每年参加全市统考的命题和教材编写,这些就是对自己工作的认可。”

或许有人会不相信,世上会有这样的人?可跟他共事过的老师确信,他办公桌上摆满的书籍,讨论起问题时独到的观点,不容置疑地告诉我们,为教学他付出了太多太多;他教过的每一届学生都确信,说起李老师教他们时的故事,每个人都会滔滔不绝,如数家珍,离开了四中,他们还感动于李老师的关心、惦念。

他还充分发挥学科领军人物的示范作用,带动老师们一同成长。作为潍坊市中青年学科领军人物培养人选、坊子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和学校先期上课骨干教师,积极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培养带动年轻教师成长,促进了教学的整体提升,多次讲授全市公开课,在全市历史学科教学工作会议上介绍经验。

陶行知有一句座右铭:“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就是这样爱着自己的工作,爱着自己的学生,爱得专心致志,爱得无私无畏!

细致入微 以情动人

“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

李国利老师深知这一点的重要。工作中的他从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也不做什么轰轰烈烈的事,但却用自己的细致入微打动着所教的每一个学生。

他是一个很温和的人,很少严厉地批评过谁,说话总是很客气的,对学生也总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调皮的孩子听了也会难过的掉下眼泪,因为他们知道李老师说的非常有道理。说到爱孩子,李老师真的是在用他的爱心、他的热情去接近孩子,感染孩子,关心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想法。当学生们在生活中有什么困难、他会及时安慰他们,直到他们脸上露出笑容,他才安心;当学生们在处理同学关系发生冲突时,他会耐心听孩子哭诉,然后慢慢帮助他们的分析,开导他们,直到孩子们心中的乌云散开了,他才肯罢休。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