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我们报社召开编务会,会上,同是工人作家出身的副总编辑于树森建议,让我去找找原非,约他为我们的副刋写点儿东西。“咱们的报纸也应该来点儿名人效应啊!”他还幽默地来了一句。
那时,原非的名字在文坛上如日中天,据我所知,向他约稿的大报大刋有的是。他瞧得起我们《郑州工人报》这张刚创办的小报吗?我心中不由叽咕,于树森副总编辑给我出了个难题。
后来的事实证明,我的这个想法是多余的,甚至有点儿“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那天,我来到市文联头一次见到原非。他中等个子,也许过去长年累月在地里干活,皮肤显得有点儿黝黑。唯一让我感到惊奇的是,他那时从乡村已来郑州两三年了,而且还是闻名遐迩的作家,但仍然穿着早已不时兴的蓝色的卡中山装,脚蹬一双黑布鞋,俨然是一个土里土气的农民,丝毫没有功成名就的样子……这与我过去常见的从乡村进城有了工作的一些人,“一年土、两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相比,使对我原非不禁有种肃然起敬的感觉。
当我把我的来意说明,他二话没说就一口答应下来,并笑着说:“我现在也算是正二八经的一个郑州人了,咱郑州的地方报纸,哪有不支持之理?”……
不久,他还骑车亲自把约稿送到我们报社,不仅让我,还有我们报社所有的采编人员都挺感动的。
从此,我与原非有了联系,天长日久,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俗话说,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作为《郑州工人报》一一这份工人报刋的副刋编辑,谈起文学创作,我自然三句话不离本行,离不开工厂、工人这个主题。
记得有次,在郑州市作家协会召开的一个创作座谈会上,我不知怎么心血来潮,矛头直指原非。认为在改革开放中,我们郑州作为一座正在蓬勃发展的工业城市,不仅拥有大大小小的上万家企业,仅产业职工就有80万之多……原非作为我们郑州市屈指可数的一名专业作家,创作的目光不能光盯着乡村、农民,也应该为我们郑州庞大的工人阶级写些东西!
虽然我与原非年龄不差上下,有时还称兄道弟,但他当时正是炙手可热的著名作家,我只不过是《郑州工人报》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副刋编辑,何况在这么多文朋诗友面前,竟对他指手划脚起来,难免会伤害他的自尊心。说实在的,话一出口,我倒有点儿后愧。
没想到原非对我的鲁莽非但没有生气,反而首先肯定我对他提的意见非常好、非常对!后来,我听说他还真到过第二砂轮厂、郑州玻璃厂和郑州矿务局等工业企业,想写写工厂和工人……不过,我始终也没有见到他写的有关这方面题材的作品,让我一直感觉挺遗憾的。
这是怎么回事呢?
有一次,我与原非聊起了这个话题。
他告诉我,“虽然我已经脱离了农民身份,生活融入城市,但不是谦逊,也不是故弄弦虚,我有自知之明,因为从本质上来说,我还是一个农民。虽然我现在是一个作家不错,但是乡村却是我的精神家园,在我心里,那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对城市,尤其是对工厂、工人,一时半会儿,我还不具备进入这一文化核心的能力!”正如与他同为专业作家、曾任郑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的郑兢业所说,“原非对乡村、对农民总是充满激情,他只要一写乡村、农民,总是思路大开、文如泉涌……你让他写城市、写工厂、写工人,似乎是给他出了个难题!”
看来,在原非心里,一个与城市截然对立的文化心态已经根深蒂固,让他转变过来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所以,原非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以乡村、农民为主的,就是我们在狭义上所说的“乡村小说”。
不过,我倒是挺喜欢他的这些作品的。
无论是以一个作家的视角,还是以一个农民的立场,原非小说的题材选择、故事叙事、人物安排、情节设计的最大特点是,形象地、生动地、逼真地写出了真正的乡村在哪里、真正的乡愁在哪里?农民的欢乐在哪里、叹息在哪里、泪水在哪里?从中表现乡土的本色,挖掘农村、农民生活的真正本质。
尤其是他用他独特的价值判断,与过去那种长期参杂着大量意识形态色彩的写法有着明显的剥离,这种剥离意识形态的写法,更大程度地贴近了乡村和农民生态和生活的真实,从而再现了那一方水土一方人的历史与现实。
在他的笔下,不管是当下现实中的乡村风貌、农民生活,还是既往历史的乡村、农民的观照和描写,都极具思想性、艺术性和感染力。不仅从中看到农民的精神困境和无法把握的命运,同时也看出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人格的蜕变和自然,让人感到可亲、可信。
我想,假如原非沒有深厚的乡村生活根底,沒有对乡村历史、文化深刻地了解和熟悉,沒有对农民性格、心理地充分把握,以及对乡村小说这一体裁驾轻就熟的技艺,这种写法无疑是难以想象的。
因此,原非在文坛上的出手不凡,这与他长期生活在乡村,与乡村父老乡亲有着“血浓于水”的情感分不开的。
……就在我写这篇文章时,听说原非又推出一部65万字上下部的长篇小说《天堂谣》,不过,我眼下还没看到。我想,这是不是又与乡村、农民有关呢?
我想,差不多应该是!
(选自苏小蒙即将出版的散文集《我的文朋诗友》)
作者简介
苏小蒙,本名王明信,1946年3月生。祖籍河南新郑郭店镇南街村。郑州市人。1964年3月参加工作,曾在郑州国棉三厂当工人。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以工人作家的身份活跃于文坛,陆续发表一百多万字的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杂文、随笔等作品,有诗集《郑州纺织工业基地的红色记忆》、散文随笔集《走在文坛的边缘》和长篇回忆录《我当工人的日子》问世。
郑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郑州市职工影视评论小组组长、郑州市职工文学创作协会秘书长、河南青年诗歌学会常务理事。后来先后供职于《郑州工人报》《经营消费报》《河南新闻出版报》记者、编辑、编辑部主任。长期从事职工文学创作的组织工作,郑州市职工文学创作队伍领军人物之一。先后被中共郑州市委宣传部、郑州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和郑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授予“优秀志愿者”“优秀文艺志愿者”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