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装以历史高度,读开发商的“3条红线”

2020-08-30 18:43:32 作者: 假装以历史高

一切秘密都是公开的,加密的是“领域生态链”,不在那个链条中,随便讲得多生动,信息还是被加密。

?

4

开发商的商业模型,需要重新建立

前文讲到行业的第三个特点,叫“低利润”。

指的是一套房子,开发商成本价和销售价之间的利润,已经降到了5%2%,乃至0%。嗯,行销收个4%的点子,有可能都比开发商赚的多。

这是给业外人士算的帐。业内人士的账本,分两块利润:

一是开发利润,也即成本和售价差;二是金融利润,不会低于8%

有时候,金融利润,会改名叫“资金成本”。这个怎么理解呢,比如集团借钱给分公司,收入就是金融利润,而分公司要还这个利息,就叫“资金成本”。如果是集团自有资金呢,这笔利息也算投资收入,如果集团是融的资,这笔钱就给别人了。

业内爱说,房地产是金融业,开发商为资本家打工,而且比较扑朔迷离,有时候开发商是开发商,资本家是资本家,有时候开发商就是资本家,资本家就是开发商。

资本家的属性被放到开发商前面,开发商是打工仔,是无论哪种情况之下,金融家的回报,都是“优先股”:

项目回报,优先保证资本家的利益,如还款和利润。

有许多项目,明明是很赚钱的。但是一算账亏了,因为做了3-5年,动作慢了,每年15%的资金成本,已经吞噬了所有的账面利润。

所以又有了两种模型,对比一下,很有意思:

一种是确保资本利益的周转模型,也即现行主要模型:

资金成本一直是秘密,有低到2.8%的,也有高到20%的,视企业的体制和能力。我们假设是10%。其实也不可怕,10年才翻倍,10年内,土地都可能翻了2-3倍,还是很赚钱。

有很多老大哥,钱没地方放,就买块地放着,也是一种巨富的理财方案。

但是开发商的团队不行,在他们心理,是资金成本是“优先股”,必须按质按量的回款本金和利润。很多人不太理解边界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但是应该听说过李善友的“第一性原理”。

资本的10%利润和还款时间是既定的,要优先保证,在市场很着急的时候,操盘手不得不打折回款,乃至当期低于成本,进行项目总体平衡,上一期赚了5%,这一期亏3%走货,整体利润2%

当然,这只是操盘手的应急处理,如果后期公司又要利润了,那就不得不在成本上减少,出现各种交房事故。

第二种模型,即资本利润劣后型。

你看这个标题,都是“资本家”不能接受的。金融投资不就是为了利息么?

有老大哥说,每年资金回报必须10%,否则不买地。帐可以这么算,也不能这么算,因为不投资开发,你这笔钱投资什么呢?农业、股市、餐饮,还是其它更好选择。

如果是自有资本,利息劣后,比如每年2%,貌似吃亏了。但是操盘手的心理边界改变,他可以从容的根据市场和产品,追求开发利润最大化。比如达到10-15%。要知道,资本利息的2%,和开发利润的10%,两者的分母不一样。

除了完全融资去冲规模的开发商外,自有资金量大的开发商,资本回报率和开发回报率,都是肉在自己锅里的算账模式而已。

但是,公司可以任意选择两种中的一种,所有的回报都归公司。但是,任何一种对于团队来说,都是两个世界,游戏规则不一样。

?

5

开发生产链的两个世界

我在《人的痛苦》里,提出过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个人微观时空”,这是个很重要的分析法,但是也很难懂。

每个人都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个人微观时空”里:边界塑造了时空,时空诞生了画面,画面产生观念,观念指导行为,行为固化边界。个人世界可以周而复始的循环,直到边界被重塑,或者闯入性的画面改变了观念,产生行为偏差。

缺乏边界推导能力的人,是很难被说服的。因为他相信自己看到的画面,他看不到另外世界的画面可能。

比如,谁会相信,用于房地产行业的资金成本,会降低到5%啊?其实很容易,国家给到中小微企业的信用贷,目前有给到3.8%

为什么差异这么大了,没啥,就是国家认为要把钱提供给中小微做大,而中小微都不想做大,在不借钱的人那里,钱怎么会值钱?

开发企业融资成本太高,模型和土地一样:想要拍地的开发商太多,所以地价有能力有基础有空间暴涨;想要融资的开发商太多,而全社会能流动到行业的钱没有增多,所以这些钱也暴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