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最大人工湖”密云水库,与当年洛矿有着难忘故事

2020-09-05 00:34:56 作者: “亚洲最大人

  近日,在密云水库建成6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建设和守护密云水库的乡亲们写了一封回信,向他们致以诚挚问候和勉励,并提出殷切期望,希望他们继续守护好密云水库,为建设美丽北京作出新的贡献。总书记的回信引发各界热议。

  60年弹指一挥间。很多洛阳人可能不了解,这座水库与当年的洛阳矿山机器厂(简称洛矿,即今中信重工)有一段难忘的故事。时至今日,一些“老洛矿”仍记得当年为密云水库建设大会战加班加点赶制设备的情景。

周总理与邓颖超在密云水库合影(资料图,由中信重工提供)

党中央决定修建密云水库

  密云水库位于北京市密云区,是北京最大的地表饮用水源,被称为“亚洲最大的人工湖”,有“燕山明珠”之称。

  1958年6月,党中央和国务院作出了修建密云水库的决定。同年9月,密云水库正式破土动工。来自北京市、河北省、天津市和驻京部队的20余万名水库建设者,拉开了“移山造海”的序幕。

  1960年9月,一座集防洪、灌溉、供水、发电、养殖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密云水库竣工。这座水库最大库容43.75亿立方米,最大水面面积188平方公里,实现了“一年拦洪、两年建成”的辉煌成就。

周总理视察洛矿一金工车间(资料图,由中信重工提供)

周总理来洛矿视察时,提了一个建议

  密云水库与洛矿的故事,还要从咱们敬爱的周总理说起。

  61年前,也就是1959年,刚刚投产两年的洛矿迎来发展建设新高潮。在这一年,给洛矿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一件事: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到洛矿视察。

  当年10月12日15时30分,周总理走进洛矿,受到洛矿全厂职工的欢迎。

  周总理来到洛矿一金工车间时,时任技术组组长的赵广宜和技术员小康正在卡具库里忙碌。被周总理“堵”在屋里的两名年轻人,经历了他们一生中最难忘的一幕。

  据赵广宜回忆,周总理特别平易近人,很和蔼地和小康握了手。小康是苏北人,当时他激动地说:“周总理,您好。”周总理听到了熟悉的乡音,开心地说:“咱们是老乡。”

  接下来,周总理又和赵广宜握了手,边握边问:“你是哪里人呢?”陪同的厂领导替赵广宜回答:“小赵是从沈阳重机厂调来支援洛矿建设的,他还在苏联乌克兰矿山机械制造厂进修过,是我们这里的技术人才。”

  周总理听后满意地说:“你们都是厂里的栋梁啊!你们来自五湖四海,来建设我们的工厂,这是很光荣的事情。洛阳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得中原者得天下嘛!现在在这里建设新中国的重工业基地,就看你们的了!洛阳将来是很有前途的。”

  参观完一金工车间后,周总理不仅掌握了洛矿的生产建设情况,对企业发展作出了重要指示,还建议洛矿增产20台打眼机,支持首都北京密云水库建设。

  当时,全体洛矿人倍感鼓舞和自豪。

洛矿提前8天完成打眼机增产任务(资料图,由中信重工提供)

洛矿人提前完成20台打眼机增产任务

  为完成周总理的嘱托,洛矿上下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把周总理建议新增的20台打眼机生产任务作为至高无上的荣誉。

  仅一金工车间就贴出60多份保证书,工人们纷纷表示,要把支持密云水库建设的任务完成好。

  生产过程中,各车间、各工序你追我赶,大家动脑筋、想办法,克服种种困难,为提前完成20台打眼机增产任务忘我拼搏。

  在周总理的关怀下,最终,洛矿于1959年12月7日,提前8天完成打眼机增产任务。

  第二天,即12月8日,洛矿打电报向周总理报捷。

  20台打眼机,对于洛矿而言,不仅是增产的产品,还是周总理关心洛矿、关心我国工业建设的一份特殊荣耀,同时,更体现了总理对我国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深切关怀。

  在施工机械化程度极低的1958年,许多重大工程建设主要以人工为主,这对建设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每当重点工程建设遇到困难,周总理总是第一个出主意、想办法、伸以援手。

  在周总理的建议下,洛矿研制的打眼机等机械的投用,为密云水库的提前竣工提供了重要保证。

风光秀丽的密云水库(新华社发)

密云水库成为北京打造绿水青山的“战略水库”

  60年来,密云水库滋养了几代北京人。2014年,“南水”千里进京,密云水库又身兼南水调蓄库,成为首都供水的压舱石和稳定器,保证了首都供水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实现了北京市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到2019年年底,密云水库蓄水量已突破26亿立方米,创本世纪以来新高。

  如今,在巍巍燕山南麓,密云水库像一颗镶嵌在华北大地上的明珠,碧水如镜、倒影翩翩,河川秀美、水天一色。

  截至目前,密云水库累计为京、津、冀供水393亿立方米,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成为北京打造绿水青山的“战略水库”。

  岁月如梭。昔日密云水库激情燃烧的建设大会战年代早已远去,但其凝聚成的精神生生不息,历久弥新,鼓舞着后来者一代接着一代干。

  60多年来,中信重工也秉承一颗不变的初心,始终牢记制造强国的使命,奋力创新、勇敢开拓,不断续写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辉煌。(洛阳晚报 记者 赵志伟 通讯员 李运前 黄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