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兰《信条》看不懂,斯科特《异星灾变》行吗

2020-09-09 08:04:03 作者: 诺兰《信条》

此后多年,西格妮·韦弗的从艺生涯都将和这只奇怪的生物联系在一起。无疑,她是最初这一批船员中的唯一生还者,还有……那只猫。

制片人肯定是希望拍一部续集,因此在第一部里把其他所有人都杀了,只留下一位女性,他们等于是把赌注下在由一位女性角色来主导整个系列上。《综艺》杂志注意到数年后,韦弗依然是唯一一位能够“开启”一部动作电影的女演员,而这正是对她多才多艺的极致赞誉,她既可以扮演硬朗、称职、无情的雷普利这个角色,然后还能回过来扮演那么多其他类型的角色。她对这个角色的驾驭如此出色的一个原因在于,她给人以聪明伶俐的感觉。1979年的这部《异形》,跟其后面的续集相比,更像是一部烧脑片,角色们(和观众们)对这种最为怪异的生命体真心感到好奇。

其他演员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已经不再年轻了。船长汤姆·斯凯里特彼时已经四十六岁了,赫特三十九岁,但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大。霍姆四十八岁,哈利·戴恩·斯坦通五十三岁,亚非特·科托四十二岁,只有二十九岁的维罗尼卡·卡维特和三十岁的韦弗处在惊悚片的角色们一般所在的年龄段之内。近来有很多动作片都启用了极为年轻的演员来饰演主角或是其朋友,但是《异形》倚重于老将,无需经过强调,便达到某种质感:这些人不是冒险者,他们只是一群雇员,受雇于一家公司,想要将两千万吨的矿石运回地球(你可以在DVD 中看到一个显示出飞船巨大尺寸的被删镜头。这个镜头总长近九分钟,仅仅只为展示飞船的运动)。

由丹·欧班农所写的、改编自他和罗纳德·舒塞特合写的一个故事的剧本,使得每个角色都有一种独特的腔调。在轮机舱中工作的帕克与布雷特(分别由科托与斯坦通饰演)抱怨着延期,担心他们的利益可能受损。但听听阿什是怎么说的:“我还在研究,但是我确信表皮有蛋白质多糖物质。它有一种古怪的习性,那就是蜕落自己的细胞,并用极化硅来取而代之。这就使得它能够长久抵抗周围不利的环境条件。”然后雷普利以精辟入里、直截了当的话语进行回应。

结果就是这么一部在将我们卷入到一场冒险之前,就令我们全神贯注于一个任务的电影。它让我们带着好奇心与逻辑性,紧紧关注着这只异形,而不仅仅只是朝它开火。这部电影与后来的像是《世界末日》(1998)这样的太空歌剧形成鲜明的对比,后者的平均镜头长度只有几秒钟,对话简明扼要,只够用来陈述剧情。

《异形》的名声大部分要归功于导演雷德利·斯科特,他在拍这部影片之前只拍过一部主流电影:烧脑、考究的《决斗的人》。他的下一部电影是另一部高智商的、充满想象力的科幻史诗《银翼杀手》。尽管他在其职业生涯中也拍过一些令人费解的烂片(《情人保镖》),但他还是拍出了《末路狂花》、《魔鬼女大兵》、《角斗士》(我不爱这部影片,但是观众们喜欢), 《黑鹰坠落》及《火柴人》。这些电影既具有商业性,又充满智慧,出自一位想要吸引大量观众、但又不愿意侮辱他们智商的导演之手。

雷德利·斯科特导戏中

《异形》被称作是现代动作片中最具影响力的一部。它确实是的,尽管《月光光心慌慌》也位列该片单之中。不幸的是,受它影响的电影学到了它的惊悚,却没有学到它的构思。我们现在掉入了一个“我可逮到你了”的沼泽之中!大量电影展现的是各种各样可怕的生物涌向一系列受害者——通常是青少年。这类电影的极致就是怪胎电影(geek movie),例如重制版的《德州电锯杀人狂》,该电影从本质上将观众送上一种犹如过去狂欢节怪胎秀那般的考验上:既然你已经付过钱了,那么当我们恶心你的时候,你能否依然睁着双眼?尽管有一些更有抱负、更为严肃的科幻电影也继承了《异形》的衣钵,尤其是制作精良的《异形 2》与《移魂都市》(1998),然而这部原创之作依然以一种黑暗和骇人的紧张感令人震颤不已。

《银翼杀手:终极剪辑版》

选自《伟大的电影3》(即将出版)

在之前一篇关于《银翼杀手》的影评中,我写道:“它看上去无与伦比,它用特效创造出了一个有其自身生命的新世界,但是它在人类故事上却显得单薄。”这种抱怨好像很奇怪,尤其是考虑到这部电影是如此关注于谁是或不是人类,以及人类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个主题。即便那位我们有把握断定是人类的卑劣的泰勒——制造复制人的企业的领袖——也给我一种有可能是复制人的感觉。而对于主人公迪卡德来说,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导演雷德利·斯科特在他这部电影的数个版本中都留下了蛛丝马迹,以用来证实迪卡德是一位人类——或是一位复制人。

现在再重读那篇文章,我注意到我犯下了新闻业的过失罪。尽管我提到了复制人,但却没有对什么是复制人进行解释。在《银翼杀手》上映二十五年之后,几乎人人在读这篇文章时都对复制人有所了解,这是对这部电影影响力的一种礼赞。对《绿野仙踪》(1939)的影评从没有对“梦境人”下过定义,是吗?

这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它建立在像是《大都市》(1927)或是《笃定发生》(1936)这样的老牌经典的基础之上,但它建立起了一种对科幻电影影响深远的关于未来的普遍观念。其核心遗产在于:巨型全球企业、环境恶化、人满为患、技术至上、底层的贫困与受奴役——而且,说来也怪,几乎就像是黑色电影。只消看看《移魂都市》(1998)、《全面回忆》(1990)、《妙想天开》(1985)、《十二猴子》(1995)或是《千钧一发》(1997),你都能看到它的继承者。

我从未拜倒在《银翼杀手》的石榴裙下,总是对其敬而远之,但是现在是时候俯首称臣,并承认其为经典之作了。雷德利·斯科特发行了一个“最终版本”,名为《银翼杀手:终极剪辑版》(Blade Runner :The Final Cut)。它包括一个“五碟装的终极收藏版”,根据媒体报道,这个版本囊括了“此前所有四个版本,包括极为稀有的‘样片’版!”以及常规的删减片段、纪录片和拍摄花絮。

斯科特较早版本的最大变化在于,他拿掉了1982年初版里的画外音叙述。由福特所讲的画外音,在方法上同菲利普·马洛如出一辙,原因在于制片厂担心不解释的话,我们便没法理解这部电影。但是由于观看这部电影的主要乐趣,其实全是由我们不太确定自己是否能理解所形成的,所以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影片的结局作了改动,从凄凉暗淡,到浪漫主义,再到存在主义,再到上述情绪的混合,镜头也是改了又改,换了又换,但是对我来说,2007年的这个版本的最大改变在于影像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