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头海岛青年志:寻找“家乡”的时代注解

2020-10-12 15:54:45 作者: 洞头海岛青年

  得益于过人的天赋和勤奋,他的艺术道路可以说是十分顺遂。“我算是幸运的,比较早就有了自己的作品。往后想要建立更有辨识度的风格,就得沉下心来回归到自己的根源。”港湾、海鱼、母亲养的花…… 这些家乡独特的风土人情都融化在他的笔触里。

  

 

  《自传体》是陈承卫的代表作品系列之一,他用自画像记录了自己从青春少年蜕变为而立青年的十余年个人成长史。透过不同时空、不同身份的自我扮演,直面他的高傲、期待、孤独、彷徨、疲惫…… 最夸张的想象也是最真挚的写实。而陈承卫的抖音俨然是他的又一副“自画像”。今年4月他发布了第一条抖音,“疫情期间每天刷抖音,后来也会随手拍一些自己觉得好玩的东西。”

  在至今点赞最高的短视频里,他在洞头的山上写生,画具却几次三番地被海风刮跑,配上“早知惊风一场,何必亲身一往”的背景乐,歌词十分应景。在3300多条评论中,网友们分享类似亲身经历,纷纷感叹“代入感好强”、“太真实了”。 用画笔搅拌奶茶、给画中人物加滤镜、省吃俭用挤颜料…… 他打破了公众对画家的刻板印象,植根生活的通俗表达里蕴藏着对艺术的热望。

  

 

  同样是画画,有人却不用画布。假日的韭菜岙海滩,一连几天都看见同一个身影在忙活,几艘废弃的渔船摇身变成了潮流装置。小伙子名叫蔡树一,村里头的壁画涂鸦几乎都出自于他的手笔。自6岁跟随父母离开洞头,在外辗转二十几年,2017年回到洞头。被问及为什么,他毫不迟疑地回答:“我想要过面朝大海的生活,这儿可以。”他把外婆家的两层老房子改造一新,带点美式工业风。楼下做酒吧生意,也放着不少他的绘画和手工艺作品,其中有一幅是他和他父亲就地取材,用海上的浮木拼接而成;楼上是卧室,飘窗正对着大海。

  

 

  他热衷潮流文化,涂鸦天才Jean-Michel Basquiat和舞蹈大师Skeeter Rabbit是他的偶像,现在他还是60多个当地小朋友的街舞老师。今年是他回来的第三年,他半开玩笑地说:“去年一度还有点后悔,很多朋友都在城里,因为距离会错过很多活动。”他停下来笑了笑,很快又接过自己的话头,“但是如果在家门口就能坚持自己热爱的事业,找到自己理想的生活状态,又何必去远方呢?”

  蔡树一也很喜欢摄影和剪辑,最近他自编自导,以洞头的海边为背景,和学生录制了一支MV,发布在他的抖音账号“吃杨梅不吐籽的蔡大宝” 。他的视频中还出现过一颗特别的排球,他解释说:“你看过《荒岛余生》吗?它就是我的Wilson。”聊起他最爱的电影,眼睛里闪着光。在几天前的一段影像中,暮色缓缓沉向海面,借着月光他跳起一段编舞,力量的起伏和身后的浪潮和烟火合而为一。

  

 

  在抖音的快闪展览“山海档案馆”里,每个单元由一个人、一件物品、一则短视频组成,有声有色地叙述着16段故事。陈承卫的调色盘、蔡树一的排球、刘璇的手鼓、杨森权的消防帽、女子民兵的水壶,还有洞头非遗手艺人王卫东的贝雕、郑根霖的鱼灯、叶元拢的船模…… 这些表面看似毫无关联的物品,却归属于同一个家乡,共同构筑着洞头的“场所精神”。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到家乡,他们既不是败给了“逃离北上广”的无奈和被动,也不一定怀抱惊天动地的改革使命感,仅仅是决定顺从一种自身认同的生活方式。离开都市回归乡土并不会阻隔一个人向上、向外探索的进取心,而向下、向内的沉淀却有可能解锁未知的地图。当一个岛屿不再局限于地理的经纬、历史的负重,始终迎着潮水的方向,它就是永远年轻的。

 

 

 

 

--推广

来源: 消费日报    | 作者:王新文    | 责编:华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