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我们中国闻名于世界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在这部广为人知的长篇小说中,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是大智大才的代表,鲁迅也曾经对其笔下的诸葛亮做出“多智而近妖”的评价,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智慧超群让无数人所折服,他通过“三气周瑜”的杰作来展现诸葛孔明的机智卓越,此举更是导致年轻气盛的周公瑾气急攻心,吐血而亡,最后在临终之际留下千古长叹“既生瑜,何生亮?”,这一度成为后人茶后饭余,津津乐道的经典故事,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其实不然,在历史实记中,像“智激周瑜”、“借东风”、“舌战群儒”这些都是为了突出神级角色诸葛亮而构造的。实际上,“既生瑜,何生亮?”后边还有一句,即这句话的完整版为“既生瑜,何生亮?君未归,孤何安!”
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发现之前我们对周公瑾心胸狭隘、无容人之度量的评价都是对他的偏见,他真实的博大胸襟和智慧也是令人叹服的。在历史实记--陈寿的《三国志.周瑜传记》中,陈寿专门为周公瑾列传记,他对周瑜的描述为:英气隽永有异于常人的才能,身材修长健壮而又有俊美有气质,是为王佐之才,年少便具有美好的才能,文韬武略超乎常人,有万人不及之英才。
(一)曲有误,周郎顾
史书记载,周瑜仪容秀丽、资质风流。在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一词当中,周瑜在指挥赤壁之战中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形象更是为后世文人墨客所追捧。为何一名驰骋战场的武将会被文人所尊崇呢?我想,这定离不开周瑜自身在“文采”方面的魅力。
相传周公瑾年少时便才思敏捷,智勇双全有着经韬纬略之才。除此之外,他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通才。比如,他对于乐律的精通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即便是他在喝醉酒的时候,对于弹奏之人音律中一些微小的差错,他都能察觉出来,然后立刻扭头去看那个弹奏之人,也就是“曲有误,周郎顾。”这便由此产生了“周郎顾曲”一典故。
从魏晋时代之后,“周郎顾曲”经常被各个文豪墨客所引用,也正因为这样,在魏晋时代之后的各类戏曲、诗歌等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类似于“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这般的诗句,引人发思。从化用典故,到发挥想象,再到升华典故,长相英俊的周公瑾酒酣之后更加风流倜傥,玉树临风,引得正直豆蔻年华、情窦初开的少女弹奏者,为了博得他一顾,故意把曲谱弹错。于是乎,后世范成大赞誉周公瑾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二)若饮醇醪,不觉自醉
在历史上,周公瑾博大胸襟、恢宏大度,并不像《三国演义》中那样心胸狭隘,当时东吴不服他的将军与他相处之后都说他气量宏大,《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中记录程普是这样评价周公瑾的:“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
据陈寿在《三国志》中记载,周瑜在朝辅佐孙权,当时是专门掌管东吴的军政大事,声望很高,加上他长相俊美且性格开朗,待人接物方面也是谦虚和气,朝中除了程普之外,其他人也很喜欢与其相处。
当时,程普也是一名名将,早年跟随孙坚谋事,算是孙吴集团的元老级别人物。也正是因为这重特殊的身份地位,他认为周瑜年少却为高权重,非常的不服,并仗着自己年纪长于周瑜就常常倚老卖老,对周瑜处处为难,时时刻薄,通过这种方式来抬高自己的身价,以满足所谓的虚荣感。
虽然程普百般刁难,周瑜却不跟他计较,也不跟他发生冲突,处处谦让。相传有一次,周瑜乘坐马车出门,不巧正好在路上跟程普乘坐的马车正面相迎,周瑜得知后便立刻命令车夫把车停靠到一边,让程普的马车先过去,程普看了就以为周瑜在讨好自己,周瑜忌惮他,因此非常得意。
后来,周瑜一再的谦让他,在此期间,周瑜还多次去拜访程普,以此来表示自己想与他友好相交的良好愿望。在不断的努力之后,程普终于有所触动,放下了自己的偏见,真心实意的敬服周瑜,并且,跟他融洽相处,这才有了程普对周瑜如美酒般的赞誉。
因此,我们应该推翻在《三国演义》中刻画的因为心胸狭隘气量极小而深入人心的小人形象,以及那句被世人所深深误会的千古一叹:“既生瑜,何生亮?”其实,在他之后还有一句,全句应该是“既生瑜,何生亮?君未归,孤何安?”这句话中表现了周瑜在临终之际对诸葛亮才华横溢,智慧过人的惺惺相惜、诸葛亮不能为东吴所用的惋惜、对东吴在自己身死之后的担忧以及自己没办法完成年少时跟挚友所立下宏图大志的遗憾。
(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曾在自己的诗词中这样赞誉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而正史《三国志》也称赞他“实奇才也”、“王佐之资”。是以,孙策临终之际,告诉他弟弟孙权,东吴内部的事有不明白,不知道怎么解决的问张昭,东吴对外的事情不明白,不知道该怎么做的问周瑜。”
起初,东吴也曾只剩弹丸之地,但是,他们不曾气馁,周瑜跟他的挚友孙策共同治理江东,周瑜携江东名士张昭、程普共同协助孙策,攻占江乘、湖孰、秣陵、扬州等地方,短短几十天就把队伍壮大增加了两万人马。
在曹操大军压境之际,敌众我寡,东吴大臣分裂两部:一边主战,一边主和。孙权不知道该怎么办,就召回了周瑜询问意见,周瑜先是指出曹军天寒地冻,远离故土,实力大打折扣,并且点出曹军的必败之势;稳固君主决战之心,因此深受孙权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