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每个国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符号,比如说玛雅人的玛雅文明,埃及的金字塔,而武侠无疑是中国众多文化符号之中最重要的一环。武侠是什么?关于这个定义,最广为人知的应当就是金庸先生在他作品中所诠释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金庸先生笔下的江湖跌宕起伏,让人心潮澎湃,每个角色在这个江湖之中,都有着自己不同的道路。武侠文化,是中国所特有的流行文化。在中国,武侠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戏曲到小说,从电视到电影,有关武侠文化的作品层出不穷,而在现代,武侠也逐渐和很多新兴产业相结合,诞生了出了新的形式,就比如中国的首部3D武侠动漫《秦时明月》。
历史:为武侠文化提供丰富的素材
中国对于武侠最早的记载应该是韩非子所著写的《五蠹》,当中说到“侠以武犯禁”,巧合的是,在武侠动漫《秦时明月》特别篇《天行九歌》之中的主角正是韩非子,这可能也是编剧准备的一个关于武侠世界的彩蛋。虽然说在真实的时空之中,法家出生的韩非子并没有认同于武侠文化,但是,这却是史料记载的最早的评论,由此可见,武侠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是十分久远。
到了太史公笔下,侠却变成了“救人于厄。振人不赡,忍者有乎;不既信,不倍言,义者有取焉”的形象,甚至于太史公还写下了《游侠列传》和《刺客列传》,为古代的侠士“代言”。而在班固笔下,侠士更是成为了“其罪已不溶于诛矣”的形象。到了李白诗中,侠客“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风骨又成为了无数文人的钦慕对象。
在古代人眼中,武侠是复杂的,正如一把双刃剑,但正是这种复杂性,才使得中国的武侠文化如此的丰富多姿。
当然,纵观中国的武侠作品,无一不是与历史相关,历史,给予了这些故事一个丰富的空间,让人物有一个确切的活动时间,并且也有一个事件发展的逻辑。历史,让武侠故事更加的富有生命力。
武侠文化的主体:侠客
武侠的中心是侠客,而人心有偏差,侠客自然也有所偏差,这种偏差会导致人物形象产生差异,有正面,自然就会有反面,而这对立的立场,也是引发故事矛盾的一个重要点,正是或正或邪的两方阵营的架构,才会引发故事的矛盾冲突,只有矛盾冲突,才会有一个好故事呈现在“观众”们的眼前,
少年侠客是武侠故事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方面,少年人有朝气,有着蓬勃的生命力,可以从他们身上感受到热血沸腾,另一方面,少年不像成年人,他们无所顾虑,敢想敢拼,甚至可能会为了自己心中所想而采取一些非常规的手段,这让故事更加的具有戏剧性。
并且,对于局外人而言,少年人所犯下的一些无伤大雅之错是可原谅的,而成年人的错是绝对不可原谅的。但是如果犯下的错过于巨大,这个少年的所作所为则更会让人感到毛骨悚然,人们会想,年纪轻轻就做出如此错事,以后或许将更加可怕,这其实就是一种对未来的猜测心态,而武侠的世界里,这种心态却也十分常见。
武侠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功夫动作
说到武侠,很多人心中的第一反应必然是酣畅淋漓的打斗,动作是能够感染人的。就比如说京剧《三岔口》就是一个纯武打戏,但是却能够流传至今。武打,是世界的通用语言,除了《秦时明月》这一部动画中的“虚假”武打之外,还有很多的电影电视剧直接采用的是真人武打形式,比如说李安导演所导的《卧虎藏龙》,这其中就有很多的武打元素,或者同样是由章子怡担任女主,王家卫所导演的作品《一代宗师》之中,武打也是其中的亮点,这两部电影都是典型的武侠片,也让无数观众被其中的中国功夫所痴迷,尤其是《卧虎藏龙》中在木坑竹海所拍摄的“竹林斗剑”,更是让无数影迷心向往之。
武侠文化的内核:侠义精神
武侠,必然有武有侠,“武”是“侠”的外壳,而“侠”确实“武”的精神内核,侠义精神,是武侠作品之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没有侠义精神,大众所构建的武侠世界将会分崩离析,因而,如何把武侠精神传达出来是所有武侠作品所必需的要做到的,也是要放在第一位考虑到的重点,所有的人物都是依赖于这个精神内核所生。
中国的武侠精神是独特的,中国的“侠”不是天生的,是通过其自身的努力才达到的一种状态,其中不乏外在的刺激,比如说友人的帮助,敌人的伤害,而且中国的侠士,大多数不是依靠着一个人完成自己的目标的。但是国外的,尤其是美国的大片里的英雄却不然,他是被指定的,无论他是否努力,拯救世界的救世主的人设在了他手上。他就算本身只是个废柴,他也能一个人拯救世界,这是一种超级理想之下的超级英雄崇拜情结,和中国的“侠”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
中国的“侠”是具有叛逆性的,中国最早的“侠”诞生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些“侠”看着天下大乱,看着社会动荡,为了心中的理想,纷纷“作乱”,行事只问内心,无视法纪,这也是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看不上他们的最大的原因。包括在《秦时明月》这部动画之中,诸子百家中不论原因为何,有不少都想要推翻秦朝的统治,我们觉得这是正义的行为是因为我们站在了他们的立场之上,如果换到嬴政的立场上看,这就是谋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