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传三大名刃,乌兹居其首,另两种为东瀛玉钢和南洋克力士。
原因不外乎三点,其一,三者之中唯有制作乌兹的原料已经枯竭,物以稀为贵。
其二,三者之中乌兹的韧性远胜其他两者,因此,乌兹钢刀伴随着骑兵的马蹄打下了最遥远的版图,乌兹先进入北欧,古维京人用其锻成最高级别的ulfberht剑,后传入华夏,被誉为镔铁,传闻青龙偃月和丈八蛇矛均以此铸就。横跨欧亚,声名远播,这是另外两者远不能及也。
其三,唯有乌兹具有自锐性。因而,乌兹一跃成为三大名刃之首。
在挪威发现的画有Ulfberht剑的图画
拿破仑1798年对土耳其奥斯曼帝国远征的史料中,有一段战事的记载十分详尽:当时法军著名的骑兵指挥官考伯特将军曾经和奥斯曼帝国骑兵发生过一场激烈的白刃战,根据他的记述,佩带着乌兹钢弯刀的敌军骑兵非常剽悍,“对我军造成的伤害可谓十分惊人,战役之后,我的部下有几位身首异处,受伤者的伤势也极为严重,情况十分凄惨”。
战斗结束后,考伯特将军用一把缴获来的战利品作试验,“每次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将一头山羊或绵羊一刀拦腰切断,似乎毫无阻力,血就顺着乌兹钢弯刀的血槽流过。”由此,乌兹钢刀锋利程度可见一斑。
而当时奥斯曼帝国的士兵使用的乌兹钢刀大概分三种,即为——基利(Kilici、Qilidj)、帕拉(Pala)以及亚特坎(Yataghans)。
前两种长刀为骑兵所用,弧曲形状,长约80~100cm左右,刀身厚0.6~1cm,质量在1.5~2.5kg上下。
帕拉长刀较基利长刀短、轻,刀身近刀尖处加宽,刀背上一般有反刃,刀身上开血槽,护手为十字形,刀柄柄头多下弯,可以防止在砍劈中脱手。
刀鞘上的两个挂环分居在刀鞘相对的两侧,而基利则在同侧。
亚特坎是步兵用的军刀,全刀相对较短,只有60~70cm左右,刀身宽3~5cm,重量较轻,
它的特点是没有护格,刀柄为牙或角制,柄首为蝴蝶形。刀形向刀刃方向弧曲,砍劈时重心靠前,斩切力极大,携带时多收在刀鞘中横插在腰间。亚特坎刀型的设计有迷惑敌人的功用,在敌人感觉到还没有砍到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来不及躲避了。
亚特坎军刀
对于18世纪的土耳其人来说,拥有一把如艺术品般的乌兹钢刀更像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此时的乌兹钢刀装饰都十分奢华,护格大都是银质鎏金、镀金或错金,刀柄多采用黑色的犀牛角、水牛角,刀鞘内部为硬木;刀柄和刀鞘上多镶有红珊瑚、绿松石、红蓝宝石等。
当时的锻造技术还将乌兹钢刀的刀身上花纹淬炼得繁复华丽,最有名的就是印度刀匠锻造的默罕默德纹。
因此,也有人将乌兹钢刀称为“钢铁制成的丝绸”。
形成花纹的原因是,在锻造刀具的时,刀匠使用了熟铁渗碳法等,使乌兹钢在冶炼过程中达到一种胶融态,冶炼的本身就是胶融组织和多种元素成份不均匀分布的集合过程,花纹因此而生。
然后刀匠再通过增加折叠锻打次数的方式使花纹变得细腻均匀。因其切金断玉的性能,一把好的乌兹钢刀也是千金难求。
乌兹创下的赫赫盛名以及已经枯竭的原料资源促使着不计其数的名匠重铸乌兹,所以重铸者流派甚众。我仅就自己见识的几种来说说,大约可以分为三个流派:
第一派是认为花纹是由于添加了金属钒导致,代表人物MS刀匠AL pendary。
第二派从古维京人ulfberht剑入手研究,方法应该是时下最为刀迷接受的且还原度比较高的坩埚冶炼法,该方法所需的工具很简单,冶炼的温度也比较低,在古维京人的时代完全可以实现,而且整个过程极富美感。代表人物是RicFurrer。
第三派是我最为敬重的神刀门,代表人物刀界圣经持有者Ed Fowler,采用52100为原料,长达数十小时的繁复热处理最后锻造出了牛毛细纹。
他说,刀中的52100钢是从5?圆棒锻造而成的,通过锻造95个以上的点可降低压下率。刃材中的钢具有50多个重要的热循环,可以在低温下一次锤击一遍,经锻造而成,剩下的钢足以让我消除所有应力源,并用绝对优质的钢材。这是我们目前可以开发的最好的刃材。
当我开始锻造叶片时,数字7的晶粒被认为是细晶粒,而数字10的晶粒被认为是52100的理论极限。我们很快达到了理论数字10的晶粒,现在已经超过了理论极限,达到了数字14的晶粒,刀片下部的三分之一更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