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3日,对于中国人来说又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因为就在这一天北斗卫星的最后一颗卫星也发射完成,这就意味着我们中国人在”卫星导航“这个领域已经打破了欧美等国数十年的封锁,意味着我们从此不再可以受制于人。
自豪吗?虽然总是问这样一个问题,总是感觉会有点傻,但是作为中国人还是很乐于回答这个问题的,自豪。因为这也意味着我们中国也是越来越强大,离中华复兴可以说又增进了一步。
当然,从这我们又要引出一个话题,那么在古代没有导航的时代,古人是如何保证自己不迷路的呢?或许在古代陆地上行走可以靠着每个地方之间的路引以及问路也能勉勉强强到达目的地,而在海上呢?
比如郑和?郑和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扬帆远航的代表性人物,比起欧洲的大航海时代,郑和下西洋比欧洲整整早了一百多年,所以这又不得不感慨明成祖朱棣的雄才大略,单这一项来说明成祖朱棣的眼光绝对不比他老子朱元璋差。
可是在海上航行不同于陆路,那个时期远洋航海技术还未成熟,海面上根本没有多少船只,根本没有问路一说,更何况当时的各国还没有海上领土这个概念,所以很难想像郑和当年七下西洋是如何做到不迷路的,毕竟来回要14次,可以说是个大工程:
郑和靠着近岸航行
如果我们去观察郑和的航海路线图,会发现宝船几乎都贴着岸边航行,也就是俗称的“近岸航行”。
而郑和就是依靠着陆地上的地形和海图结合实际来进行航行的,因为在海图上会给你清晰的标志出这个地方的地形地形,并告诉你沿着什么方向航行多久会遇见一个什么样的标志物,可以用来估算大约位置。
而这也是郑和扬帆远航的不容易迷路的一个方法之一,毕竟靠着近岸航行一来可以随时做到上岸保证物资等方面,二来这些标志性建筑也可以保证自己在远航的过程中不会迷路。
当然,也有人说郑和都已经最远到达了非洲等地,近岸航行这种说法不可靠,对此小编也不做任何评论,但是按照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来说的话这其实很难做到,因为当时的帆船都是木质帆船,在抗浪性上和抗沉性上都不算很好,所以以当时的技术要想做到扬帆远航对于郑和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郑和下西洋主要是宣扬大明的国威以及对外增加贸易,但并不是送死,所以脱离近岸航行这种方法对于宝船队来说也有一定的难度。
靠着天文航线
经常看电视的朋友们是否经常看到电视剧之中宫廷有类似占卜师的职位,他们平时的工作每天就是记录记录星象,然后根据记录的星象推断出将要发生的大事等等。
这似乎看起来很“玄学”,但是有时候我们也不要小看古人的智慧,因为现在我们的确要很多东西无法用科学来解释,就比如关于天文方面的,现在的我们最多是兴趣爱好来感受宇宙的浩淼。
但是古人可没有这么多的兴趣爱好,那个时候他们观测天文除了研究命里之外更主要的也有识路的作用,我们可以看到在很多古籍之中都有这些记载:
《淮南子》:
“夫乘舟而惑者,不知东西,见斗极则寤矣。”(西汉)
《佛国记》:
“大海弥漫无边,不知东西, 唯望日月星辰而进。”(东晋)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也是古代航海技术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当时很多的船队都是靠着夜观星象来辨识船队的前进方向。
当然这种方式也是具有局限性的,一个是定位精度不高,只能作为参考,另外一个也是特别尴尬的,那就是如果碰上阴天你又如何前进呢?
指南针的妙用我们不知道?
要说起郑和下西洋最大的功臣不得不提到我们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我们知道在古时候指南针是可以唯一能够辨识方向的工具:
在明代时期指南针已经成为了比较常见的导航工具了,以当时的技术虽然还有改善空间,不过对当时的航海事业还是有一定帮助的。
现今随着“北斗导航”系统的全面组网,中国的卫星导航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不过也正是前人的摸索伴随着我们前进,随着人类的进步,科学技术也是一日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