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蛤蟆陵”的历史烟云

2020-07-24 07:45:56 作者: 关于“蛤蟆陵

白乐天的《琵琶行》诗中,琵琶女“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唐诗中也有“翠楼春酒虾蟆陵,长安少年皆共矜”,看来虾蟆陵在当时即是歌姬舞妓聚居之地,一幅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的,夜夜笙歌的景象。读者可能会有兴趣想进一步了解一下“蛤蟆陵”这个奇奇怪怪的名字的来由,包括在当时的京城长安,现在陕西省西安市的具体位置了。

一般传言,虾蟆陵这个名字,往往与秦人关中话大有联系。下马陵的来历与汉初那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关系密切。据传董仲舒死后,一如唐人韦述在《西京记》中记载:"汉武帝至墓前下马,故曰下马陵。"渐渐地便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无论权宦黎庶,凡途经董仲舒墓前,必下马步行--下马陵的名称便由此而来。关中一带的方言“下”发“ha”的音,“下马陵”于是被读作“ha ma ling”,而在西安,“ha ma”的读音另指“蛤蟆”,又与“虾蟆”同义,于是“下马”成为“虾蟆”,“下马陵”也逐渐地成为了“虾(ha)蟆陵”。据说今日闽南话、粤语的“下”也还读“há”,可见古语有着巨大的生命力、传承力。

至于“下马陵”的具体位置,有一种说法,说“蛤蟆陵”在长安城东南,今天的曲江池附近。曲水流觞故事承载了唐代文人墨客的精神家园。曲江流饮、杏园关宴、雁塔题名、乐游登高等在中国古代史上脍炙人口的文坛佳话均发生在这里,也是长安城内游览的胜地。如果按1999版的《辞海》第489页称:"一说汉武帝游宜春苑,曾在此下马,故称下马陵",宜春苑位于今天的曲江,“蛤蟆陵”在曲江也似乎可以说得过去。

第二种说法,支持“蛤蟆陵”在今天的兴庆公园对面,西安交通大学内,虽然在收录入四库全书史部的北宋人宋敏求编著的《长安志》,其卷九也有这样的记述:"(常乐)坊内街之东有大冢,俗误以为董仲舒墓,亦呼为虾蟆陵”。唐长安城的常乐坊位于兴庆宫以南约1里许,即今西安市兴庆南路沙坡村至西安交通大学一带。"虽然说是误传,但这个位置有大冢是事实。上世纪末,上海交大西迁建设西安交大时,曾发现一座砖砌古墓,按形制为一中型汉墓,按方位,即位于汉代常乐坊内十字街之东沿,与《长安志》的记载亦相吻合,也被后人认定为董仲舒墓所在地。明朝正德皇帝朱厚照上位之初,大兴儒学,全国各地纷纷大建"董子祠",陕西巡抚王诩于正德元年(1506年)在今西安交通大学的也建了一座董子祠。与正史记载的荒淫无道的正德皇帝形象相比,大兴儒学的史实似乎撕开了一些历史真相,朱厚照可能真是被黑了。

第三种说法,在今西安市碑林区和平门内。虽然,现在的考证越来越否定了这种说法,认为是明代造假产物,但目前已成了既成事实。在王诩建成董子祠36年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兵部侍郎兼陕西巡按都御史赵廷锡下令把城南六里外的董子祠搬进城内,移建在今和平门附近的位置,并在这座董子祠后为其造墓。6年后,钦差总兵张光宇为这座董子祠后的董仲舒墓一本正经立了墓碑。有清一代,又多次在此地刻石"下马陵",将今和平门西紧靠城墙这条街巷改称下马陵街,方志史载也纷纷声称下马陵在城内胭脂坡下,以讹传讹至今。

可叹一代名儒大家董仲舒先生已经去世两千一百多年了,然而他生前决不会想到,后人竟会为他的安葬之地依旧争论不休。

不见五陵豪杰墓 无花无酒锄作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