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的疆域从永乐朝以后就不断缩水?
洪武建文时期:约450万平方公里
永乐时期:约700万平方公里(算上了奴儿干都司和交趾)
英宗时期:约400万平方公里
嘉靖时期:约350万平方公里(两京一十三省)
崇祯时期:约300万平方公里(辽东失守)
说实话,我在搜集完这些有关明朝疆域变化的资料后,内心也着实吃惊不小,或许是被那些博流量的“热血视频”先入为主的原因吧,我总认为“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大明朝应该拥有着十分庞大的疆域。
而事实上,明朝疆域鼎盛时期也就只有约700万平方公里(百科里标注的997万平方公里是算上了乌斯藏和奴儿干都司),和汉唐全盛时期相比,足足缩水了近400万平方公里!
当然,拿不同历史时期这一横向维度作参考显然是不太合理的,毕竟汉唐距离明朝隔了好几百年,但是,领土大小无非也就是“开源”和“节流”两个因素所决定的:
“开源”——锐意进取,开疆拓土
“节流”——消极防御,以守代攻
最常用的明朝疆域示意图(永乐)
按照正常的历史规律来说,若国家强盛则领土相对就大;若国家衰落则领土相对就小。这本无可厚非,可奇怪的地方在于明明还在强盛时期,明朝领土却出现了大面积的缩水。
这种情况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如果说是外敌的因素,汉唐的外敌也不少,怎么就没出现这种情况呢?看来,除了外部原因以外,明朝内部的原因才是真正的关键!
和汉唐全盛时期相比,明朝领土的缩水主要体现在西域地区,故而“西域”就成为了破解这一谜团的关键所在。
按照明初划分的卫所分布,明朝在西域地区的卫所以“哈密卫”为主。在此之前,哈密曾是西域地区一个强大的王国,这一切都要从元顺帝北遁谈起。
处于三方势力汇聚点的哈密卫
朱元璋攻陷大都后,元朝残余势力逃往了漠北,当时的西域正处于察合台汗国统治之下,察合台汗国衰亡后,西域也陷入了混乱之中,大大小小的王国先后而立,其中就有“哈密国”。
对于西域的局势,朱元璋有着非常清醒的认知,他认为西域是明朝西北地区的有力屏障,而要想让它起到这个作用,就必须先收服哈密。
从洪武十三年开始,朱元璋就将武力试探作为经略西域的重要方针。面对强大的明军,西域的诸多汗国纷纷投入明朝的怀抱,唯独哈密国凭借强大的国力,对明太祖的“橄榄枝”不闻不问,甚至还派遣使者前往明朝向朱元璋申请互市。
一个蕞尔小国敢主动向天朝提要求,这种僭越的行为极大地刺激了朱元璋的自尊心——我主动跟你贸易那是赏赐,你主动跟我贸易就是对我的不尊重!
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派遣左军都督刘真亲征哈密,一向自恃强大的哈密碰上了真正的敌手,没过几个回合,哈密就屈服了:
“遣回回哈只阿里等来贡马四十六匹,骡十六只以示臣服。”
朱元璋接受朝贡
但此时的哈密还只是和明朝建立了朝贡关系,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属于外交,而让哈密正式成为明朝内政的人则是明成祖。
为了转移世人对于自己“得位不正”的关注,明成祖将对外经略作为治国的方针。从这一点来看,永乐时期的明朝领土最大不是没有理由的。
1403年,明成祖下诏允许哈密与明朝开通马市进行贸易,得到了这一巨大恩赐的哈密王立即向明成祖表示顺服,并向明成祖申请册封。
这个举动带有明显的政治信号——哈密有意归顺明朝!
Tips:按照中国古代传统的朝贡模式,接受册封就表示自己承认了对方作为宗主的地位,而实行册封的人则拥有对被册封人的绝对统治权。
不过,尽管“郎有情,妾有意”,但哈密和明朝的关系依然十分微妙,二者之间还存在着一层“窗户纸”——明朝没有足够的理由介入哈密的内政。
很快,机会就来了!
明朝前脚册封完哈密忠顺王,后脚就被哈密周边的势力鬼力赤下了黑手,忠顺王被毒死了。
明成祖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就借着质问鬼力赤的由头介入了哈密的内政。1406年,明朝政府以“维护哈密稳定”为由,诏令哈密国王归顺明朝,并在哈密正式设卫。
至此,哈密卫正式成立,哈密也从“外疆”变成了明朝的“内城”!
历史事件到这里算是告了一段落,但是回到我们之前所提出的问题——明朝领土缩水的内部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