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姓氏对联: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家族史的来源和发展

2020-07-25 06:42:41 作者: 百家姓 姓氏

姓氏联,是楹联百花苑中一个多姿多彩的品类。

姓氏对联代表的是血缘关系,家族史的来源和发展。

阵上银枪无敌手;

朝中论语可安邦。

上联典指三国时蜀汉名将赵云(?-公元229年),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汉末军阀混战,赵云受本郡推举,率领义从加入白马将军公孙瓒。期间结识了汉室皇亲刘备,但不久之后,赵云因为兄长去世而离开。赵云离开公孙瓒大约七年之后,在邺城与刘备相见,从此追随刘备。赵云跟随刘备将近三十年,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战果。在著名的长坂坡之战曾以数十骑拒曹操数十万大军,被蜀汉先主刘备誉之为“一身是胆”。除了四处征战,赵云还先后以偏将军任桂阳太守,以留营司马留守公安,以翊军将军督江州。除此之外,赵云于平定益州时引霍去病故事劝谏刘备将田宅归还百姓,又于关羽张飞被害之后劝谏刘备不要伐吴,被后世赞为有大臣局量的儒将,甚至被认为是三国时期的完美人物。去世后被后主追封大将军,追谥顺平侯,以“常胜将军”的形象在民间广为流传。

下联典指宋朝贤相赵普(公元922-992年),字则平,幽州蓟人,后徙居洛阳。他是五代至北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北宋开国功臣。显德七年(公元960年),与赵匡胤等发动陈桥兵变,推翻后周,建立宋朝。乾德二年(公元964年)拜相,协助太祖筹划削夺藩镇、罢禁军宿将兵权,实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边防辽等许多重大措施。淳化三年(公元992年),赵普病逝,年七十一。宋太宗亲撰八分字神道碑赐之。累封韩王,赐谥“忠献”,并配飨太祖庙庭。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赵普虽读书少,但喜《论语》,世称其:“半部《论语》佐太祖定天下,半部佐太宗治太平”。此说对后世很有影响,成为以儒学治国的名言。

碧水明沙留雁影;

狂潮羽箭定江山。

上联典指唐代诗人钱起(约公元722-780年),字仲文,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是著名书法家怀素和尚之叔。早年数次赴试落第,天宝七年(公元751年)考中进士,初为秘书省校书郎、蓝田县尉,后任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翰林学士等。因其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称钱考功。代宗大历中为翰林学士,与韩翃、李端、卢纶等号称大历十才子,也是其中杰出者,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冠”。与朗士元齐名,世称“钱朗”。当年,朝廷公卿出牧奉使,若无钱、郎赋诗送别,则为时论所鄙。有《钱考功集》,少数作品感时伤乱,同情农民疾苦。钱起诗作的题材多偏重于描写景物和投赠应酬,音律谐婉,时有佳句。以《省试湘灵鼓瑟》诗最为有名。本句借钱起《归雁》诗意。

下联典指五代时政治家,吴越国的创立人钱镠(公元852-932年),字具美(一作巨美),小字婆留,杭州临安人。居梁时被封为吴越王(公元907-932年在位)。在位期间,曾征发民工,修建钱塘江海塘。又在太湖流域,普造堰闸,以时蓄洪,不畏旱涝,并建立水网区的维修制度,有利于这一地区的农业经济。传说修建钱塘江堤岸工程时,海潮汹涌澎湃,工程无法正常进行。情急之下,钱镠认为这是鬼神作怪,便当下传令工匠赶造竹箭3000支,并配以羽镞,命水军士卒轮番用强弓硬弩对潮施射。海潮竟自慢慢消退,工程得以顺利完成。

【注】镠音liú,读如流。

军争著论兵家始;

辛亥功成帝制亡。

上联典指春秋末期伟大军事家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孙武大约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五世纪初,由齐至吴,经吴国重臣伍员(子胥)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为将。他曾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他也被尊称为兵圣或孙子(孙武子),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撰著的《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的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军事学术史和哲学思想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以及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等领域被广泛运用。孙武的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孙膑(生卒年不详),其本名孙伯灵(山东孙氏族谱可查),山东阳谷人,鬼谷子王诩的学生,著有《孙膑兵法》。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故改名为孙膑。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唐德宗时将孙膑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孙膑为武清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下联典指近代革命家、思想家孙文(公元1866-1925年),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广东香山县(现中山市)人。

千古仙家尊老子;

五洲华裔号唐人。

上联典指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李耳(约公元前571-471年),即老子,字聃(古时“老”和“李”同音,而“聃”和“耳”同义),或字伯阳,出生于陈国苦县厉乡曲仁里(约于今安徽省涡阳县与河南省鹿邑县之间)。他是古代重要的哲学家,崇尚自然,以著《道德经》而闻名,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是中国重要的哲学思想“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老子誉有东方三大圣人之首,美国《纽约时报》评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孔子曾数次向老子问礼、求道。自古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称。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是见于史书记载的李姓第一人。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