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初期为什么魏国首开变法?曰:不能眼睁睁等死

2020-07-27 00:07:32 作者: 战国初期为什

战国,那是一个意气风发的时代,也是一个才情恣意的时代,诸子百家纵横驰骋、林野风流豪情浪漫,那是民族文化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刻,但对每一块土地生存的人来说,并不惬意。

各国都忙着战争这一“兵者,国之大事”,回眸远眺战国如同一幅“烽火图”,七雄征战不休,弱肉强食,这种残酷的生存方式让各国君主深深知道“落后就要挨打”、“不变法,国恒亡”,不能眼睁睁等死的残酷现实让诸国被迫定位命运的选项,本期将以战国初期魏国为出发点,谈谈“诸国变法的初衷,不能眼睁睁等死”。其一:地理位置

三家分晋后,魏国占有中原大部,同时拥有河东、河内以及河西、河南部分土地。其四周南为楚、西为秦、北为赵,腹部还包含韩国领土的大部分,是名副其实的“四面埋伏”。

从地形来看,领土中部中条、王屋、太行诸山分割其中,期间交通不便,领土虽近如咫尺却沟通不畅,可谓“支离破碎”。地势如此零散,平时需逐处设备,一旦战时,则征调困难,实难立国,更易被强邻分割。且不说粮食问题,地理位置如此尴尬下,国土防御可谓艰难。其二,地狭人众

三家分晋,魏国虽分得大片领土,但土地质量(这里指粮食产量)却是不敢恭维。魏国占有的河东、河西、河南之地虽居天下之中,战略位置颇重,但此地土地狭窄,人口稠密,人地矛盾突出。

《商君书·徕民第十五》对此地有云:“彼土狭而民众,其宅参居而并处,其寡萌贾息民,上无通名,下无田宅,而恃奸务而民众,人之复阴阳泽水者过半,此其土之不足以生其民。”

百姓没有饭吃,君王也别想坐稳江山,许多人为了生计纷纷出逃邻国。而“秦地旷而人寡,因地狭而人稠,诱三晋之人,耕秦地,优其田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耕地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效力,提高单位面积内的粮食产量,保障大家的基本生活,成了魏国当务之急,这也是李悝“尽地力”之教法的客观原因。其三,外患之危

公元前418年,秦国进攻魏国少梁;公元前413年,秦国攻魏国郑地,而东边的齐国也不安分,伺机趁火打劫,派田白率军攻魏国黄城,围困阳孤。魏文侯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才“国乱而思良臣”,重用李悝、吴起等人实行变法。

在战乱无序的年代里,“争霸”并不是一厢情愿,“活下去”才是首要选择。“弱肉强食”始终是萦绕君王耳边难以忘却的噩梦、使他们在浓烈的硝烟中寝食难安。魏国不过是那个年代最真实的缩影罢了。

不过内忧外患的“要我变法”不可避免地带有缺陷。

这是一种无奈的举措和不得已而为之的行动,由于没有一种锲而不舍的劲头和“不到黄河不死心”的气概,因而常常瞻前顾后,走走停停,使得许多变法草草收场,魏国李悝变法如此、韩国申不害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甚至是晚清的洋务运动都是如此,奈何英雄泪满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