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百万军户为何敌不过后金的十万八旗?朱元璋有错

2020-07-27 19:57:50 作者: 明朝的百万军

“朕养兵百万,不费民间一粒米”,这是明朝太祖皇帝朱元璋洋洋自得说的话,是自夸吗?并不是,真实情况的确如此。但这样的军队屯田制度是朱元璋首创的吗?不见得。翻开史书,早在一千多年前的三国时期,曹魏创始人、一代枭雄曹操就实行过这种军屯制。为了方便将士戍边能吃上更多的粮食,减少粮食转运所带来的损耗,还有一个重要的地方就是减少国库支出,增加国库收入。

士兵自己种田,自己解决吃饭问题,理想很美好,成功解决了军队戍边的老大难问题。但是其他问题又来了,又当兵又当农夫的,干得好事情吗?锄头耍多了,还有血勇在身舞的动刀剑吗?一支军队长期驻扎一地,家乡的妻子儿女、父母亲朋怎么办?要是都接过来了,这支军队最后要么成为普通的农民,要么成为上级军官的私兵家奴。最最重要的是:士兵们吃的粮食都是自己种的,不是皇帝和朝廷发的,我凭什么为你们卖命,出生入死的。

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曹操实行军屯制没多久,将未开发的土地开发的差不多了,就将土地分发给有功将士,没有再加以干涉,违背人性和社会。元朝灭亡,明朝始立,国库没多少余粮,军队战斗力难以保持,征兵没有个好的明确的规章制度,朱元璋召集朝臣就这一问题进行讨论,谋求解决方案。

最终采取了刘伯温的建议,新创兵役制,名曰“卫所”。卫所制的重心是放在军事方面,可在政治、经济和民生等方面也有着极大的作用。卫所制脱胎于唐朝的府兵制,却又明显不同于府兵制,独具大明特色。卫所遍布大明全国上下,有名有姓、有点作用的军事要地都有,五千六百人是一卫,一千一百二十人为一千户所,一百一十二人为一百户所。一卫最高长官是卫指挥使,一千户所最高长官是千户,一百户所最高长官是百户,百户下面还有总旗及小旗。

卫所的大部分军队是在地方屯田耕种,自成体系的,俨然普通百姓的样子,一所相当于一城,一千户所相当于一镇,一百户所相当于一村,同理卫指挥使是城主,千户是镇长,百户是村长。这就是明明白白是在开荒拓地,建造出更多的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极少部分的卫所军队进行驻守操练,定期轮换。

入了卫所就是入了军籍,世世代代得为皇帝种田,子孙皆世袭为兵,未经兵部许可不准脱离军籍离开卫所,为上官所奴役,从商入仕几乎是不可能了。战争时期,这一制度是很实用的,耕战合一,对普通士卒而言,安稳耕种一块田地有饭吃,就是莫大的幸福事。但到了和平年代,人心思变,当卫所军户是自己和子孙后代永生永世的折磨。

越到明朝后期,卫所军人操练的就越少,一点都没有兵士的样子。偏偏大明正规军的士卒,都是从这里面挑,挑出来入伍从军。卫所制逐渐糜烂,卫所养出来的“百万大军”越来越不成样子。明朝后期的四次大规模战争,充分地将大明卫所养出的军队十分没用表现出来。土木堡之变,倭寇战争,后金战争和镇压农民起义(其中也有大量卫所军户)。明军战斗力不堪一击,倭寇战争中常常出现,数千明朝官军被数百倭寇杀的溃不成军,哭爹喊娘的到处跑。稍微能打的就是戚继光重金招募,训练而成的戚家军。

卫所制很有游牧民族的特色,套用在两汉时期的匈奴人和乌孙人身上完全可以,他们的战斗力可以大大增强。不过,明朝是中原农耕王朝,不是草原游牧政权,硬要用极具野蛮色彩的“军户制”,自然状况百出。卫所虽说在很长一段时间让官府减少了很多养兵的费用,可是也导致他们武器装备不行和军事操练不够,连镇压个农民起义都非常费劲。

卫所制和八旗制十分相似,卫所制养出的百万大军比不过八旗制养出的十万大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前者死气沉沉,后者生机勃勃。朱元璋的卫所制,解了一时之渴,却酿成明朝一世之害。

满清入关成为中原王朝,到了统治末期,也就是1840年以后,和八旗沾边的军队都是孱弱无比,平定各种叛乱,不是用人命填,就是用私人招募训练的军队打。

后话:明代卫所制后期不行的原因在于:人员固化,精兵变老农;而清代八旗制后期不行的原因在于:贪图享乐,骁勇变纨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