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简字”改革怎么会失败?与日本文字太过相似,丧失了汉字本意

2020-07-27 23:18:29 作者: “二简字”改

引言《韩非子·五篇》曾言:“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为了适应社会变化,历朝历代都需要在经济、政治等方面进行变革。我国古代比较有名的社会变革包括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奠定了齐桓公春秋五霸之首的基础;秦孝公五年(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为秦国一统六国做好了准备;北魏孝文帝改革,让北魏成为南北朝时期影响力最大的国家;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宋代积弱局面。在我国历次变革中,不仅包括在经济、社会方面的改革,也有过多次针对汉字的改革。01

在世界语言文字之林中,汉字是独一无二的意音文字,与英语、俄语等拼音文字有着根本不同。汉字也是全球使用时间最长且没有出现过断层的文字,其衍生文字包括已经消亡的西夏文、女真文等,目前世界上文字中受汉字影响较大的只有日本平假名。在3000多年汉字发展历史中,它经历多次改革变化,这些改革大部分都是成功的,但在近代也有一次汉字改革以失败告终,那就是“二简字”。

▲二简字

汉字诞生以来,经历过甲骨文、锦文、篆文、隶书、草书、楷书等阶段,总体形式是由繁入简,极少出现繁化现象。造纸术、印刷术出现后,文字传播范围越来越广。唐宋年间民间便发展出了与官方文字略有不同的简笔字,它们所简省的笔画为民间约定俗成,但并不被官方认可,在封建时代被认为是难登大雅之堂。在《明唐五代石刻俗字研究》、《敦煌俗字谱》等著作中记载了大量民间“俗字”,其中有些已经很接近简体字。直到清末太平天国运动,俗字才有了正统地位,其中所使用的一百多个简体字有80%被新中国采用。

▲鲁迅画像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反文言文运动,在大力提倡文言文改成白话文过程中提及了汉字简化,甚至是汉字废除。以谭嗣同、鲁迅等为代表,一批曾经留学西方的学者在批判中国传统文化时,汉字成为一个批判传统文化腐败的靶子,鲁迅甚至发表过“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观点。同时,他们发起拉丁化新文字运动,主张以拉丁化文字代替难学、难认的方块字,造出“通俗化、大众化”文字。废除汉字运动促进了汉语拼音的形成,并在客观上加速了汉字简化。只是从其“汉字废除”这一诉求上来看,这次运动是失败的。

▲1956年草案的声母表02

1935年8月,中华民国教育部曾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收录简体字324个,是第一次政府大规模推行简体字。1956年,新中国通过《人民日报》发布《汉字简化方案》,并于1964年制定出《简化字总表》,1986年作出调整,收录简化字2274个,简体字法定地位彻底确定下来。在这次汉字简化中,汉字在形体和数量上都进行了精简,基本做到形体上精简有规律,数量上一个字可以代替好几个字。

▲汉字改革漫画

这次汉字简化得到了大众认可,客观上也促进了识字率提升。因此,1977年我国公布了《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俗称“二简字”。二简字主要在常用字范围内修订,一方面延续“一简字”传统精简数量,另一方面将一部分偏旁部首简化为常用字,目的是有利于识字教学以及机械处理汉字。然而,“二简字”简化得太厉害,丧失了汉字的灵魂,最后变得很多识字的人都不认识,还受到专家“与日本文字太过相似”的批判。因此二简字在1986年就被废止了,仅存在了九年。

▲日本文字

虽然“二简字”改革整体是失败的,但目前也有些二简字仍在被使用,如“桔子”是“橘子”的简化版,“闫”是“阎”的简化版等。二简字终究在社会上通行了九年时间,部分非公开场合仍能看到它的存在,如“禁止停车”写为“禁止仃车”,“快餐”写作“快歺”,“鸡蛋”写作“鸡旦”等。值得一提的是,二简字对姓氏的影响是最大的,如“傅”姓简化为“付”、“萧”姓简化为“肖”等。

▲“二简字”对照表

目前,简体字和繁体字都被广泛使用。大陆以简体字为主,香港、台湾等地以繁体字为主。随着文盲率降低、识字率提高,近些年来逐渐出现了“恢复繁体字”的呼声,没有人提出再次简化汉字的要求。矛盾是对立统一的,汉字简化确实有助于帮助人们学习,客观上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汉字也是数千年流传下来的一笔巨大财富,是我国独有的文化瑰宝,是促进国人文化认同、民族认同的工具。因此无论是废除还是“一刀切”式简化,都不是改变汉字的正确方式。结语《吕氏春秋》有言:“全则必缺,极则必反”。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向相反反向转化,“一简字”受到欢迎,“二简字”遭到抵制正说明了这一点。许嘉璐先生曾强调过,“二简字”的教训我们一定要吸取。在对事物进行改变过程中,适度改变是画龙点睛,过度改变就会变成画蛇添。这个“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把握的。

参考资料:

《韩非子》《吕氏春秋》《汉字改革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