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人对国际强权的认识中有一个永恒不变的规律,即新兴大国必然要威胁到旧有的霸主,而旧有的霸主也必然会对这种威胁产生回应,于是战争和冲突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历史上,像德意志统一并崛起过程中与法国的战争,美国崛起过程中与西班牙的战争,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对英国的挑战都可以套用这条理论来解释。然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英国在历次战争当中几乎没有输过,所以我们很奇怪英国是如何挑战它前面的霸主,又是如何实现霸权的新老更替的呢?
在英国之前,主宰世界的是如今名不见经传的荷兰,而荷兰得以称霸的历史要到17世纪以后,在此之前是葡萄牙和西班牙。其实在地理大发现之前,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全球性的霸权一说,无论大汉还是罗马都只是各自文明区域内的一个强者而已,真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开疆拓土的年代还要等到新航路开辟以后。公元1494年,葡萄牙西班牙两国通过“教皇子午线”预约瓜分地球,而它们的霸权维持到了17世纪,此后则是属于荷兰的时代。
公元1603年,荷兰海军击败西班牙并成功夺取爪哇;公元1605年和1606年两度击败葡萄牙,占领帝汶岛;公元1640年和1642年,分别从葡萄牙手中夺取马六甲与好望角。截止1670年,荷兰所掌握的船舶总吨位达到英、法、葡、西四国的总和还多,荷兰人据此控制全世界的海洋。而且与武力强盛相配套的则是规则的创新,所有现代意义上的股份、信贷等商业名词都率先出现在阿姆斯特丹,荷兰就是那个时代的金融和商贸中心。
图-阿姆斯特丹机场,数数几条跑道?
那么接下来谁来挑战它呢?是英国。公元1649年,通过资产阶级革命上台的克伦威尔推翻了王室,随后以“护国公”的身份独揽兵权,正是在这位素以强硬著称的实权人物手中诞生了遏制荷兰的《航海条例》。以今天的视角来看,《航海条例》体现的其实就是贸易保护主义,英国规定所有输入英国及殖民地的货物,所有从英国及殖民地输出的货物都必须使用英国船只运送。荷兰的欧洲本土只是一个蕞尔小邦,国内市场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其大部分收入来源都是依靠航运和经贸取得,而英国的这项规定无疑于釜底抽薪。
图-英国伦敦白金汉宫
从1652年开始,英荷之间打了四次战争,其中第一次英荷战争当中,荷兰要分兵应付各个海域的战事,结果尽管取得了地中海地区的霸权,却在多佛海峡折戟沉沙,这一仗以英国的胜利告终。第二次英荷战争则恰好相反,荷兰人的舰队趁着涨潮,一举沿泰晤士河杀入伦敦,英国人被严重挫败。虽然互有胜负,但双方的实力大体仍旧维持在战前水平,此时的荷兰仍旧是世界第一大国,真正的质变则是源自第三次英荷战争。
图-阿姆斯特丹市区
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于1672年向荷兰发起陆上进攻,英国则趁势从海上围剿,荷兰人被迫以一敌二。凭借着庞大的舰队,荷兰人在海上倒是没有吃多少亏,但是在陆上却挡不住如潮水般涌来的法国人,而这是荷兰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图-英荷大战
此后英荷双方的和平维持了将近百年,直到1780年英国借口荷兰支持美国独立而再度开战,不过这次的战争结果已经没有任何悬念。经过百余年上升期的英国早已今非昔比,荷兰的家底几乎被一扫而空。此后世界金融中心完成了从阿姆斯特丹到伦敦的迁移,英国的霸权一直维持到二战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