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国忧民的杜甫,写下一首爱情诗,柔情似水,结尾两句让人泪奔

2020-07-28 11:09:59 作者: 忧国忧民的杜

在卷帙浩繁的古诗词中,有许多歌咏爱情的诗篇,说到爱情,我们可能想到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挚沉痛,想到元稹“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的深情笃意,想到李商隐“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轻狂”的为爱痴狂,飘逸如李白,也咏出了“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的浪漫情思。可杜甫似乎是个例外,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有写国破家亡的,忧国忧民的,手足情深的,却唯独不会写“情诗”。

他似乎并不浪漫,偶尔提到妻子,对她的称呼多是“老妻”、“瘦妻”、“妻孥”等,“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多么简单平实,不露情感。他似乎从未有过热烈的爱的表达与赞美,对妻子的容颜,他只能想到“仳离放红蕊,想像颦青蛾”的苦容,对妻子的身姿,它只能想到“失学从儿懒,长贫任妇愁”劳苦消瘦的身影。若以情感的显露、大胆直率、浪漫热烈的表达来看,他所写的诗句,确实算不上情诗。

可现实中的爱情,哪有那么多的轰轰烈烈、浪漫瑰丽、或生或死,寻常人的爱情与婚姻,谁能离了柴米油盐酱醋茶。杜甫的诗句不华丽,情感沉郁顿挫,只因为他写的便是如我们一般平常人的现实里的爱情。它不必有华丽的辞章,柴米油盐,嘘寒问暖,平平淡淡,细水长流,便足以真挚动人。在所有写妻子的诗中,唯有这首《月夜》,最是柔情似水,令人读之落泪: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肃宗登位,一心思报国的杜甫决定只身前往长安,投奔新帝。可谁料在半路便被叛军抓获,押送到已沦陷的长安,投入牢狱之中。国家破败,身陷囹圄的杜甫望着窗外圆月,不禁思念起了远在故乡、生死难知的妻儿,于是写下了这首《月夜》,诗人不从自己着笔,而是从妻子一方入笔,不说自己思念妻儿,却是想象妻子会如何思念丈夫,由虚入实,化实为虚,十分巧妙。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今晚的月夜多么皎洁啊,此时你一定是在家中,独自凝望吧。世间只有这一轮明月,而你我却要分隔两地来看。诗人仿佛隔着千山万水想与妻子对话:你望着明月,思念我的心情,是不是如同我思念你一般呢?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诗人继而笔锋一转,不再写妻子,将目光转向家中儿女。可怜我们的孩子,年少懵懂,他们还不知道母亲为什么这么思念长安。他们不知道,母亲独自思念的,是远在长安的丈夫,这种思念,无人分享,多么孤寂啊。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这句诗又转回正面着笔,诗人想象妻子看月时的情态,夜深露重,深夜的凉雾沾染湿了妻子的云鬓,月色清冷,泛着寒露般的光泽,这样的光会令妻子感到寒冷吧。诗人十分难得的对妻子的容颜情态进行了细致的描摹,写得极美,月光之下,妻子恍若身在轻烟薄雾中。可那单薄望着明月的身影,却又分明让人觉出难以言说的悲凉。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下的妻子虔诚地希冀着,什么时候我才能与你相携手、并立中宵,看如今天这般绝美的月色,那时我的脸上将不再淌满思念的泪光。

杜甫的妻子出身于富贵人家,受过良好的教育,19岁起嫁与杜甫,此后一生,无论诗人怎样的浮沉跌宕,她都始终患难与共,无怨无悔,相比百转千回的浪漫辞章,这样平淡的爱情却显得更加动人了。

【本文由“诗经情话”新媒体独家出品,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散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