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是坑,非跳不可,无法破解的阳谋:推恩令

2020-07-28 11:08:16 作者: 明知是坑,非

汉高祖刘邦以布衣之身,举三尺长剑,斩白蛇起义,历时7年完成华夏一统,建立起西汉王朝。刘邦吕雉夫妇真不愧是地痞无赖出身,皇位刚坐稳便开始对新汉进行一次政治清洗运动,将最初跟随自己出生入死的老哥们"韩信、彭越、英布"等人诛杀殆尽,为了给儿孙们稳坐天下扫清障碍,刘邦还搞过一场"白马之盟",以此向天下人宣示"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刘邦影视剧照

削藩势在必行

白马之盟的意思非常明确,王爷以上的爵位必须出自刘氏宗族,没有卓越功勋的人不得封侯爵。刘邦夫妇原以为旁人外姓都不可靠,唯有自家骨肉才信得过。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刘邦传位给刘盈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没有任何问题,刘盈驾崩以后,西汉经过"诸吕之乱",加上刘盈没有子嗣,由薄太后所生的代王刘恒继位。

由此开始,汉朝的嫡长子继承制便开始出现问题,因为刘恒是高祖刘邦的四儿子。刘邦其他的皇子皇孙必然心生不服,既然老四可以继位,老二老三凭什么不可以。伴随矛盾的日益神化,加上问题汉景帝时期,采取晁错的削藩策,导致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刘姓诸侯国起兵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汉武帝影视剧照

得幸有大将周亚夫和梁王刘武一帮拥戴朝廷的干将,积极采取措施,才将这场封建历史上声势极其浩大的宗族叛乱平息。虽然吴楚七国之乱没有造成汉朝根基动摇,但是丝毫没有起到任何的震慑效果,刘姓诸侯仍然人人都想过把皇帝瘾。直到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元朔二年),名相主父偃向汉武帝上书,提出历史上有名的"推恩令"。

吴楚七国之乱剧照

什么是推恩令

推恩令与此前晁错《削藩策》、贾谊《治安策》的核心思想是一致的,目的旨在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诸侯权力的矛盾,以削弱和限制地方贵族豪强势力来达到强化中央集权的效果。一定程度上说,推恩令是一种嫡长子继承制在地方上的具体运用。嫡长子继承制源自周朝,是皇家帝位传承的依据,由正妻所生的长子为权利和财富的合法继承人。

主父偃对嫡长子继承制进行略微修改,使得由中央到地方,将所有皇室成员都纳入它的有效适用范围。各地诸侯王拥有一块封地,诸侯王死后便要将生前食邑的土地和人口进行"推恩",一半的土地由嫡长子来继承,另一半的土地由其他子弟平均继承,"天子观于上古,然后加惠,使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国邑"。

主父偃影视剧照

阳谋必然成功的两个要素

推恩令之所以称作最成功的阳谋,绝非诸侯王思想觉悟高,响应朝廷大政方针,而是有内外两个因素所致。

儒家思想作为内在基础

汉武帝结束祖母窦太后垂帘听政后,开始起用儒生董仲舒大搞"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最注重的是"仁孝",诸侯王出于"仁"的立场,必然要严守君臣父子兄弟纲,遵循"孝悌"思想。贾谊所著《道术》提到"弟爱兄谓之悌",悌是兄弟伦理,继续推演开来便是"兄友弟恭",即兄弟姐妹之间和睦相处。兄长占有一定的权力和财富,如何表现对小弟的爱护,便是拿出自己的财产有所表示。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人心向利的外力驱使

汉武帝和主父偃的"推恩令"实在高。能够致胜的关键是牢牢抓住人性的恶劣,由朝廷出面提出拿宗族的财富给宗族子弟发"福利",朝廷和宗族子弟皆大欢喜。以前庶出子弟没有任何继承权,只能跟着嫡长子混,看人脸色行事,如今多多少少可以分到一定的数量的自主财富。汉武帝如此一搞,根本无需朝廷大动干戈,嫡长子也丝毫无力阻止政策的推行,所有诸侯王手底下的子弟必然会起哄响应,等于是朝廷与地方宗族子弟联合起来一同解决藩镇割据问题,史书形容推恩令说"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

历史意义和评价

推恩令结束自高祖以来由分封制带来的强蕃历史遗留隐患,经过代代分摊、层层递推,诸侯国逐渐不消自灭,"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十余里",如此弱小的诸侯国即使兴风作浪、意图谋反也不成气候,只需周边州郡太守便可平定,不仅有利汉武帝的执政地位,为后来历代帝王加强中央集权奠定基础。另外,推恩令的高明之处是"无解",是一场"上与下联合,共同破解中间顽疾"的经典阳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