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嘉靖四十五年2月1日,北京城里出现了非常罕见的一幕,穷得叮当响的大清官海瑞居然亲自出门上街购物。而更令百姓们更加咋舌的,是海瑞买了一副棺材,并带着人浩浩荡荡地抬进了自己的府邸。京城里那些明白人都知道,这位刚直不阿的海大人,又要有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作为了。
而此时早已辍朝多日,在皇宫西苑专心一意斋戒祀神的嘉靖皇帝,收到了一份来自海瑞的“礼物”《治安疏》。《明史》很详细地记载了当时嘉靖皇帝看完这份奏章内容的反应
“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
海瑞到底写了什么?让一向斯斯文文修道的嘉靖皇帝如此大发雷霆,让左右立刻逮捕海瑞,生怕他跑了。
《治安疏》的核心内容其实只有一个字“骂”。海瑞洋洋洒洒写了2700字,痛骂嘉靖迷信道教、妄想长生、昏庸误国,将明朝中期边境不宁、吏治腐败,百姓民不聊生的责任全安给了嘉靖。海瑞文笔犀利,观点一针见血,造就了这著名的“千古第一骂”。嘉靖皇帝读完之后,气血上涌,起码气坏了自己十几年的“修行”。
而其实在嘉靖皇帝下令逮捕海瑞的这一刻,一场旷日持久的“海瑞保卫战”就已经打响了,而第一个出来拯救的海瑞的人,正是当时东厂的总管,司礼监事太监黄锦。黄锦是嘉靖的贴身太监,也是明朝宦官中少见的一类“好人”。嘉靖看完《治安疏》后大发雷霆,站在一边的黄锦也明白海瑞闯了大祸,他赶紧上前参奏到
“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黄锦的这席话非常有分量,他简单明了告诉了嘉靖皇帝两件事。一是你不用下令抓,海瑞买好棺材,送走了家人,正在家里等死。二是在暗示嘉靖,海瑞言语虽激,但他是有名的“痴人”,就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谏官代表,情商低,但绝对没有坏心思。
听完黄锦的话,嘉靖默然了,他拿出《治安疏》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无奈地说“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这句话说明嘉靖认可了黄锦的观点,觉得海瑞是比干那样直言敢谏的忠臣。但嘉靖还是下令将海瑞下诏狱,追究是否有人幕后指使。诏狱是个什么地方?锦衣卫的监狱里刑法极其残酷,用当时的话来说“谓之未死,实与死一间耳”,只要进去了,生与死其实已经没有分别了。
海瑞说出了明朝文官们想说却不敢说的话,这样的代言人,文官集团一定要保。文官们分为两支,一支以户部司务何以尚为代表,直接上书请求嘉靖皇帝释放海瑞。不过这样直截了当的作法,无疑更加坚定了海瑞有同党的猜测,下令将何以尚杖责一百,送往诏狱严审。
另一支文官则以内阁首辅徐阶和刑部尚书黄光升为代表,他们压下了所有请求处斩海瑞的奏章,和对海瑞不利的供词,只呈上为海瑞求情的话。这样一来,就给嘉靖造成了一种错觉,天下官吏都认为海瑞无错,惩办他会犯了众怒。所以对于海瑞的处置,嘉靖一直在犹豫不决。
直到同年12月,嘉靖皇帝突然驾崩,在临终前留下遗诏,让继位的新君赦免以海瑞为代表的所有谏言诸臣。而得知嘉靖去世的海瑞,也在狱中大哭,悲痛到晕厥,这对君臣的关系,其实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般针锋相对。而海瑞痛骂了皇帝,在被誉为人间炼狱的锦衣卫诏狱中走了出来,上演中国式肖申克救赎,一要感谢明朝宦官和文官的力保,二也要感谢嘉靖天不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