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人带着各自的期许登上了那座梦幻邮轮,把这金碧辉煌献给生命的最后尽头。1912年4月14日深夜十一点半,有着"永不沉没"之美誉的"泰坦尼克号"以22.3节的极限速度(最大航速为23节)平稳航行在大西洋冰冷沉默的海面。
船上的大多数乘客压根儿不会料想到,他们与死亡的距离此刻仅剩了0.001公分。泰坦尼克号由于种种原因的作用下,与前方的冰山相撞,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事故,据统计仅有705人得救,1502人罹难。被刻意隐瞒的真相
虽然百年光阴已过,但是人们对于已沉没的"泰坦尼克号"依然兴趣不减。我们被电影中讲述的爱情所感动,为现实中沉痛的代价所惋惜,关于这座汇聚全世界关注焦点的豪华游轮,至今仍然有许多疑问仍未解开。
时年三十八岁的查尔斯·莱特勒是船上的二副,也是泰坦尼克号上职位最高的生还者,作为事件的亲历者,晚年他写下17页纸回忆录,详述了不为人知的沉船细节,他是唯一存活下来的副船长。
然而只有莱特勒知道,关于"泰坦尼克号",他还有很多不可对外公开的事情,一切只能交给时间。
斗转星移,随着当年事件的关联者逐个离世,公布真相所带来的影响也逐渐减少,莱特勒的孙女路易斯终于选择对媒体公开了她祖父生前刻意隐瞒下的真相。"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原因竟然与船员的操作失误有关,但是真正导致船毁人亡的还是人性的贪婪!
误判指令的舵手
1912年是航海业的分水岭,在这之后的几十年航海业一直处于一个巨大的变革时期,驾驶泰坦尼克号的船员当时正巧赶上了这一时期——古老的帆船时代向新生的蒸汽船时代进行演变。
科技上的革新,产生的改变是巨大的,两种动力完全不同轮船,也拥有着两种完全不同的的掌舵系统和指令。
帆船使用的是古老的"舵柄指令",而蒸汽船使用的却是更接近现代使用的"方向舵指令"。坏就坏在,这两种掌舵系统的指令含义有时是完全相反的。
例如,当船长发布一个"右满舵"命令时,在帆船体系中的"舵柄指令"中意味着将船头即将往右转,但是在蒸汽船的"方向舵指令"中,这个命令的含义却是控制船只能向左转。
"泰坦尼克号"是一艘蒸汽船,然而驾驶它的船员却分成了两派,一些船员是经验老道的帆船手,他们更加熟悉"舵柄指令",而只有少数船员熟悉先进的"方向舵指令"。
4月14日二十三时四十分左右,船长史密斯突然接到了很多艘船只发来的"冰情警告",他立即命令瞭望员前去观望,果然弗雷德里克发现在远处有一块黑影,目测有"两张桌子大小",可怕的是它正以很快的速度变大。
弗雷德里克立刻上报,接到通知的六副穆迪马不停蹄地将情况汇报给旁边的一副默多克,经验老道的默多克知道泰坦尼克号距离冰山已经很近了,他立刻下令打响车钟:"所有引擎减速!左满舵!三号螺旋桨倒车!"。
从发现冰山到发布转舵指令只经过了短短37秒而已,他们不知道的是当时泰坦尼克号距离冰山只有不到400米的距离。
舵手罗伯特误解了默多克的指令,默多克发布的是"方向舵指令",罗伯特本应该向右转,如果他按照指令正确操作,说不准便可以挽回颓势。虽然后来大副默多克发现了罗伯特的错误操作,可为时已晚,正在高速航行的轮船不是那么轻易就能停下的。商业利益与生命孰轻孰重
"泰坦尼克号"与冰山正面直击,由于剧烈的撞击,船头铆钉松动,防水隔板部分裂开,冰冷的海水源源不断的涌入。
路易斯回忆道,当时"泰坦尼克号"撞击冰山时,她的祖父莱特勒并不当值,当感受到船体正在下沉之时,莱特勒在内的4名高级船员在大副船舱内举行了最后一次紧急会议。
这时他才得知,导致船体下沉如此之快的原因,竟是因为白星航运公司主席布鲁斯·伊斯梅的错误领导。
伊斯梅共有三条罪。第一,伊斯梅作为"泰坦尼克号"设计方案的最终敲定者,他大胆地更改了船上的救生船数量,"泰坦尼克号"原定携带48条救生船,而伊斯梅认为,游轮应该为乘客留出更大甲板空间,在他的一再要求之下,就剩穿的数量减少为16条。据悉,他的这一举动已经低于英国贸易委员会规定下限。
伊斯梅在此前已经夸下海口,"泰坦尼克号"为了创造从英国到美国纽约最快的航行纪录,即使经过有冰山漂浮的危险海域,仍然指挥船长高速前进。此举毫无疑问是因为他担心完不成对于投资人定下的目标,进而损坏公司的声誉。
伊斯梅是典型的"外行领导内行",如果当时立即停船不动,'泰坦尼克号'的沉没速度就会大大减小,兴许可以等到救援船的到来。
伊斯梅被称为"历史上最大的懦夫",当他得知救生艇不够用之时,火速弃船而逃,在救生艇上占位,船上的大批绅士纷纷为妇孺和老者让行,伊斯梅所作所为为人不齿。他虽保住性命,却终生活在悔恨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