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堪称梁山版廖化,实力远不及武松林冲?水浒后传他是关键人物

2020-07-30 18:56:48 作者: 此人堪称梁山

文:都头郓哥(作者原创授权)

之前,笔者与大家品读了《水浒后传》第三回,登云山众好汉打破登州,还使栾廷玉一同入伙,今天我们继续品读第四回,以鬼脸儿杜兴为主线,看看后续发展如何。

情节简介:阮小七、孙新下山去劫过路客商,正要交手,却认出是昔日梁山兄弟鬼脸儿杜兴。原来杜兴和李应辞官重新回独龙冈重整家业,杜兴是来海边讨取利息,正巧路过。阮小七、孙新于是请杜兴上山,与众好汉相见,又劝杜兴和李应也来,但杜兴拒绝了。在山上待了几日,杜兴要去东京收账,下山告辞,孙立于是请杜兴代为捎一封信给在王都尉府中当差的乐和。杜兴辞别众人,到了东京,因收账要等些时日,于是去把信送给乐和,没想到到了王都尉府中,却被诳骗进去,被众人活捉了解送开封府。原来自从阮小七、孙立等重新造反后,朝廷下令捉拿原来梁山泊的好汉,乐和听到了风声,先行逃走了,王都尉为了脱干系,于是把杜兴抓了,杜兴因此被关入大牢。亏得李应上下打点,最终被刺配彰德府。杜兴到彰德府后,使用银两,与牢城营的管营、差拨都处的很好,管营李焕见杜兴能干,于是抬举他做了心腹,没想到李焕的小老婆赵玉娥是个水性的人,因为李焕年纪大,不遂心意,于是想勾搭杜兴,但杜兴却不为所动。一日杜兴奉赵玉娥之命去买绣线,偶遇锦豹子杨林,原来杨林和裴宣也重新上了饮马川,此来正是要劫一行人,杨林也劝杜兴一起去,但杜兴怕连累李应,所以暂时没有答应。正巧当日李焕的表侄冯舍人前来拜访,原来这冯舍人就是杨林等要劫的人,亏杜兴劝阻,杨林于是放弃了打劫的念头。没想到冯舍人是个风流子弟,和赵玉娥二人眉来眼去。正巧没多久李焕就有事到山西公干,于是冯、赵二人偷情,被杜兴发现。李焕回来后,赵玉娥便诬陷杜兴调戏自己,李焕因为之前已经听杜兴告知二人通奸之事,于是假意将杜兴调到草料场,准备看冯、赵二人如何反应。

(文联版《水浒后传》连环画中展现杜兴和阮小七、孙新相认情节的图片)

都头曰:继登云山众人站稳脚跟后,陈忱又开始将视线转移到其他地方,而这个纽带人物就是杜兴。杜兴此人,在《水浒传》原著中就是梁山攻打祝家庄的一个重要的纽带人物,正是因为他认识杨雄,才引出李应帮助杨雄、石秀向祝家庄索要时迁,之后引发了一系列事件。而在《水浒后传》中,陈忱也是很好地延续了原著中杜兴的“桥梁”作用,使其成了从登云山过渡到饮马川两处梁山好汉聚集地的中间人。使杜兴这样在原著中有些“不起眼”的人物发挥出重要作用,正如陈忱自己所言:“杨林、穆春、邹润、杜兴等,皆中下之材,而《后传》中皆有可观,如蜀汉之廖化、胡班,皆得封侯拜将也。”对于《水浒传》中的108位梁山好汉,金圣叹曾评价“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但其实金圣叹的话是有夸大成分的,梁山好汉人物众多,很难兼顾所有的人,因此诸如杜兴这样的好汉描写是远不如武松、林冲等好汉的,这也算是水浒的一个“缺陷”点,而《水浒后传》丰富了杜兴这类好汉的事迹,算是变相弥补了原著的一些缺憾。说到这里,我们还是分几个方面来解读这一回。

一、回目差异。本回回目陈忱的原本和蔡元放评改本也不相同,前者是“鬼脸儿寄书罹重祸,赵玉娥错配遇多情”,后者是“鬼脸儿寄书罹祸,赵玉娥炫色招奸”。将二者相比,都头认为蔡元放修改的回目更好一些,主要原因就在与回目的后半句,因为赵玉娥是一个不本分的女人,她因为丈夫李焕年纪大了,在生活上不能遂她的心意,于是她“饥不择食”,先是要勾搭杜兴,但是没有成功,之后又与李焕的表侄冯百花通奸,伤风败俗,可以说赵玉娥和冯百花都不是什么好人,如果单从回目“错配遇多情”来看,很难让读者想到会是这样一个情节,而改为“炫色招奸”可以说就把本回内容精准的概括了,同时也凸显出了赵玉娥的人品,因此蔡元放的更改更好一些。

二、正文修改。本回正文中,蔡元放评改本与陈忱原本仍有一些文字改动,我们看一下具体情况(笔者按:黑色字体为陈忱原文被改动之处,【】内为蔡元放评改本改动的地方):

府尹喝道:“他叫你寄信,怎的不记得?书信在哪里?”杜兴道:“没有书信,是个口信。”府尹大怒,叫搜他身上。做公的把杜兴衣服剥下,从顺袋里搜出书信并三十两银子,呈上拆开,看了大意。亏得书信上孙立不落姓名。笑道:“分明是一党了,扯下着实打。”【幸喜杜兴来时恐有差讹,原要约了乐和到下处去交付,因此书信不曾带在身边,故此不曾搜出。府尹见果然没有书信,只叫扯下着实打。】众牢军拖下,打得发昏章第十一。咬定牙根,只说不知情。

此段是杜兴去给乐和送信被捉后,在开封府和府尹对质的情节,陈忱原著的情节是杜兴把书信带在身上,被搜了出来,而蔡元放将情节改为杜兴将书信放在住处,没有被搜出来,如此改动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蔡元放认为杜兴做主管多年,应该是一个精细的人,不应该这么粗疏。而且后文中因为李应使用钱财买上告下,使得杜兴得以从轻发落,陈忱原著的判决是:“杜兴系不知情。乐和逃遁在前,寄书在后,不合与叛党相识。流二千里。”如果前面杜兴书信被搜出,与梁山好汉的联系就被坐实,在当时朝廷大肆搜捕梁山好汉的形势下,不太可能被减轻刑罚的,因此改为没有被搜出书信更加合理,也与后文情节更加贴合。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