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封建社会时期,皇权一直是至高无上的存在,在这耀眼的光环下,总会有一些“寄生虫”在抢镜头,这些“寄生虫”就是皇权的附属产品“宦官”。他们很少会有自己的势力,其依靠的仅仅是皇帝的威严,尽管如此,这些宦官们还是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厚的一笔。
东汉末期至三国时代,最出名的宦官必定是“十常侍”了,而这十人中又以张让最为出名,曾经权倾朝野,后被袁绍、袁术俩兄弟铲除。但在那个战乱永不停歇的年代里,枭雄豪强层出不穷,宦官阶层又怎么能够沉默呢?至张让以后,蜀国也诞生了可以与其匹敌的宦官,甚至其“能力”要远远超过张让,他就是刘禅手底下的弄臣——黄皓。
早在诸葛亮首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就曾告诫过后主刘禅,务必要亲近贤臣,远离小人。诸葛亮在世的时候还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主刘禅应该是把这件事给抛到脑后去了。黄皓就借此机会,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公元234年,丞相诸葛亮因操劳成疾,不幸离世。后来复兴汉室的重任依次由蒋琬、费祎、董允和姜维来担任,虽然“复兴汉室”都没有成功,但也多亏了这几人的努力,蜀汉在诸葛亮去世后,又坚持了三十年之久。到了董允掌管内政的时候,蜀汉已经一年不如一年,内有宦官霍乱朝纲,外有曹魏的武力威胁。
后主刘禅已经长大,开始宠信宦官黄皓,黄皓因得了刘禅的宠幸,也开始嚣张跋扈起来。董允见势,多次劝谏刘禅,并呵斥宦官黄皓。因为董允的作为,黄皓一直没有太敢造次。但到了公元246年,蜀汉最后一位栋梁离世了。接替董允位置的是陈祗,和前几位不同,这个陈祗并没有去约束那些权臣。曾经一直被董允压制的黄皓,开始逐渐走向权政的顶峰。以前一直不被支持的姜维,也得到了陈祗认同,此后姜维用兵更无节制。
陈祗掌权后,黄皓开始有机会接触朝政,为他日后的把持朝政提供了有利基础。公元258年陈祗去世,此时在蜀汉朝廷内,再也没有了能压制住黄皓的存在,蜀汉开始了宦官弄权的时期。
黄皓专权后,他即刻从一个黄门令升为了中常侍和奉车都尉。甘陵王刘永一向看不惯黄皓的所作所为,在黄皓当权后,调拨刘禅和刘永之间的关系,致使刘永十余年未能见到刘禅。将领罗宪(蜀汉灭亡后,罗宪曾坚守永安)也因为不迁就着黄皓,被贬到了永安,当了阎宇的副将。
此后,蜀汉的众多官员见黄皓势大纷纷向其靠拢,就算不依附黄皓的,也对其放任不管,这其中也包括了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此时的蜀国朝堂之内,弥漫着一股腐坏的风气。相比于其他人,姜维还是看得很清楚的,为了不让黄皓继续这样为所欲为下去,姜维曾向刘禅提议,杀掉黄皓,但被刘禅给直接否决了,刘禅觉得黄皓不过是一介宦官,用不着和他计较。
姜维这样做的原因还有一点,黄皓和永安都督阎宇关系十分密切,黄皓有意让阎宇取代姜维现在的位置。若姜维不早些动手,自己很有可能处于劣势,但不成想被刘禅一下给撅了回来。没用得逞的姜维见黄皓已经开始憎恨自己,外加黄皓势力遍布整个朝廷,觉得自己若是留在成都必有危险,便向后主刘禅请命,准备在沓中屯田。也有一说是因为姜维北伐失利,赌气才留在了汉中。
《资治通鉴》——“维由是自疑惧,返自洮阳,因求种麦沓中,不敢归成都。”
公元263年,已经满目疮痍的蜀汉终于迎来了他的终点,魏国大将钟会和姜维在剑阁对持,邓艾则带领军队绕过了姜维等人,抄小路挺进了成都平原。在这之前刘禅曾得知魏国将要大举进攻的消息,但黄皓却卜了一卦,得出了魏军根本不会来成都的结论,让后主刘禅不要惊慌,结果刘禅还真信了,直接无视了这个消息,并且也没有让其他大臣知道此事。
直到姜维在前线和钟会交上了手,闹出了大动静,刘禅才反应了过来,即刻让廖化和张翼去支援姜维,得知邓艾绕过了姜维防线后,刘禅又马上派了诸葛瞻等人前往绵竹阻击邓艾的军队,阎宇也从永安带兵出发,增援成都。
但可惜的是,阻击魏军的部队在绵竹兵败了,诸葛瞻等人也大多战死沙场,在诸葛瞻之子诸葛尚死前,他曾说道“父子荷国重恩,不早斩黄皓,使败国殄民,用生何为!”按理说,蜀国的灭亡黄皓确实有责任,但诸葛瞻父子做为蜀汉栋梁的后人,未能及时的将黄皓这个隐患除去,他们的责任绝对也少不了。只可惜,在临死前才明白了自己犯下的错误。
演义中黄皓的结局是被司马昭处以了剐刑,但这也许只是演义的作者的杜撰,为了让蜀国的灭亡显得不是那么无奈,也让卑鄙小人得到他应得的报应,历史上的记载可并没有这么亲民。
邓艾在进入成都以后,了解到黄皓祸乱朝纲,是一个奸诈小人,就想要将黄皓处死。但黄皓凭借着这几年攒下来的财富和人脉,成功的贿赂了邓艾身边的人,自己得以免死,之后史料中就再无黄皓的记载,黄皓在蜀亡后跟随刘禅去洛阳的可能性不大,但是离开朝堂,自己置办一点家产,过上悠闲的退休生活,这种可能性还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