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最佩服四个人,第四个默默无闻,却经常接受司马懿的跪拜

2020-07-31 00:04:08 作者: 司马懿最佩服

三国时期能让司马懿尊重的人并不多,盘点一下大概也就四个人,首先第一个就是曹操,曹操认为司马懿鹰眼狼顾,是一个奸诈之人,因此想除掉他,但司马懿非常的谨慎,因此曹操也没机会,而司马懿对曹操那是非常佩服和赞赏的,甚至在晋代魏的过程中,很多都是模仿的曹操,比如自己没有篡位而是让给了自己的后代。

第二个就是诸葛亮,可以说在三国后期,司马懿几无对手,只有蜀国的诸葛亮,跟司马懿是棋逢对手,而也正是诸葛亮孜孜不倦的北伐,让司马懿有了掌握军权的机会,逐渐掌握了魏国大权,司马懿对诸葛亮个人的能力那是非常佩服和认可的。

第三个人就是夏侯玄,夏侯玄虽然是后辈,但是博学多识,才华出众,尤其精通玄学,被誉为“四聪”之一,与何晏等人开创了魏晋玄学的先河,是早期的玄学领袖。治国思路提出了“审官择人”、“除重官”、“改服制”等制度,司马懿认为“皆大善”。可见夏侯玄的想法和思维是得到司马懿的认可和钦佩的。

而第四个人就是常林,常林其实不被人熟知的,常林是曹操的部下,他可以说是一个德高望重的人,首先是他是一个懂得孝悌之人,常林七岁的时候,父亲的朋友来拜访,见到常林,就问常林,伯先(常林父亲的名字)在不在家里,常林继续玩自己的,并没有理会他,父亲的这个朋友就很生气,质问常林说,我在问你话呢,你怎么这么没有礼貌的,常林这才回答,你都不尊重我的父亲(古代直接称呼名是对人的不尊重),我为什么尊重你?于是大家都对他赞不绝口。

其次他有大智慧,董卓弄权的时候,太守王匡起兵讨伐董卓,为了提高自己的威信,树立自己的威严,王匡派自己的属下到其治下县找官员和百姓的过失,一旦发现就会被关押起来定罪,可以用钱或粮食来赎罪,如果超期不赎罪,那就灭其宗族,这样既可以树立王匡的威严,又能解决粮草的问题。

常林的叔父因为打了客人几巴掌,被王匡的门生告了一状,王匡认为常林的叔父是故意的,于是就把他关进牢房问罪。整个常氏家族诚惶诚恐,不知道要责罚他们多少钱粮,也不知道能不能救出常林的叔父。

常林于是自告奋勇的去救叔父,他并没有拿钱粮去赎人,而是找到了一个人,叫胡母彪,这个胡母彪在历史上并没有太多的记载,只知道是王匡的同乡,而且对王匡的影响很大,常林找到他之后就开始了自己的劝说:王匡太守到我们这个郡来当太守,这里土地辽阔,百姓富足,也有很多人才供他重用,现在董卓弄权,各地的官员都纷纷起来讨伐,要想赢得这次讨伐的胜利,除了天时地利以外,还需要人和,这样才能战无不胜,。

但是王匡太守现在缺乏的就是人和,对待治下的老百姓如此严苛,没有什么恩德,任用的又不是贤能的人才,那么定将自取灭亡,怎谈得上匡扶朝廷,树立功名啊!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说完这番话,常林又把自己叔父的情况说了一遍,胡母彪听了以后觉得确实是这样的道理,于是立即写信劝说王匡,王匡就把常林的叔父给放了,常林于是迁到上党避乱,在山中耕种。

后来曹丕任五官中郎将的时候,田银、苏伯乘机反叛朝廷,幽州、冀州动荡不安,曹操在西征关中,曹丕本来想亲自去讨伐,常林就劝说曹丕,他们两人是乌合之众,不需要您亲自去讨伐,只需要派出大将,您在大后方坐镇即可,曹丕听从了常林的建议,果然叛乱很快被平定。

为什么说司马懿很敬佩和尊重常林呢,史书中也是有记载的,公元227年(黄初七年),曹叡继位,常林被晋封高阳乡侯,升光禄勋太常。司马懿因常林是同乡中德高望重的长辈,再加上常林素有孝悌的名声和大智慧,因此对常林非常的尊重,每次遇到他便跪拜行礼。

但是此时的司马懿已经位高权重,于是就有人劝常林:司马懿位高权重,你应该拒绝他行跪拜行礼才是。常林说:司马懿自己愿意诚恳地叙行长幼之礼,为年轻人树立榜样,司马懿的地位高低并不是我所担心和害怕的,因此他对我的跪拜也无需我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