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的太史慈,是否和黄忠交过手?

2020-07-31 01:13:03 作者: “丈夫生世,

三国时期发生的精彩故事人尽皆知,有雄霸北方的曹操,带着兄弟四海为家的刘备,安守江东的孙权。这三人的经历拧成三国的主要故事线,在此基础上众多武将豪强们相继崭露头脚。其中有一员武将,名字叫作太史慈,分下阵营的话,太史慈理应属于吴将。但某种意义上来看,太史慈并不属于某一方。

在三国时期的故事线中,太史慈就像条支线一样,格外的醒目。并不单单是因为他名字比较特殊,在正史与演义对太史慈的记载中,相比于其他人,太史慈的经历充满了独立性,其行为又显得格格不入,好似汉末乱世的一股清流。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讲一讲太史慈这个人,以及分析一下太史慈是否和黄忠交过手。

太史慈是东莱人(今山东龙口),年轻时勤奋好学,在当地任职了一个小官吏。正值太史慈所在的郡县和州府之间有矛盾,州府便写了奏章准备送到洛阳去参一笔。郡守担心事情会不利于自己,便让太史慈赶往洛阳,也上表一份奏章,顺便看看对面的动静。

于是太史慈马不停蹄的赶到了洛阳,因为日夜兼程,太史慈竟比州府的人先到了洛阳,并在城门处将其拦下,并用计谋将奏章骗了出来,奏章到手后,当机立断将奏章损毁。州府的官吏没想到,眼前的这位大汉竟然是来坑自己的,但奏章以毁,自己也脱不了关系,后被太史慈蛊惑了一番后,便畏罪潜逃了。

《三国志》——慈已先怀刀,便截败之。吏踊跃大呼,言“人坏我章”

而太史慈则将自己的奏章交了上去,完美的完成了任务。但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太史慈的行为被州府知道了,为了躲避州府的报复,太史慈便逃往辽东避难。北海太守孔融听闻了太史慈的事迹后,觉得此人是个人才,便派人去太史慈家里探望,又给留守的老母亲留下了不少的钱粮。孔融的这个善举,在日后还真救了他一命。

风波逐渐平息后,太史慈返回了家乡,同时黄巾起义爆发,孔融被黄巾军首领管亥围困。太史慈到家后,他母亲便告诉了他孔融的所作所为,现今孔融有难,该到了报恩的时候了。太史慈听从了母亲的意见,趁早夜色突入重围见到了孔融。为了解决眼下的危机,孔融决定让平原县刘备来救援,但面对敌军层层的围困,想去叫增援,简直难上加难,这个艰巨的任务自然就落到了太史慈身上。

因为之前太史慈趁着夜色突进城了一回,所以管亥的军队加强了围困,要想像之前那样出去是不可能了。于是太史慈又发挥了他奸诈的一面,每天早晨太史慈骑马弯弓,到城门外的空地上去练习骑射,黄巾军们见有人出城,便开始警戒,但发现只是个出门遛弯的。日复一日,就对太史慈放松了警惕,见贼众已经不再关注自己了,太史慈便瞅准了机会,直接向外围冲去,期间还射杀了好几名敌兵。

突围成功后,太史慈见到了刘备。太史慈说明情况后,又表明了孔融对刘备的赞美,只有刘备可以就下北海。此时的刘备还只是一个没有威望的小县令,突然知道还有人这么看好他,顿时喜出望外,即刻叫上了二弟、三弟,领了本部人马,前去解了北海之围。

《三国志》——备敛容答曰:"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邪!"即遣精兵三千人随慈。贼闻兵至,解围散走。

北海的问题解决了以后,太史慈并没留在孔融或刘备的身边,而是选择了南下,去投奔老乡刘繇,但到了刘繇处后,太史慈并没有得到重用,在刘繇与孙策的战斗中,太史慈只充当了一个侦察兵。但说巧不巧,太史慈干侦查前线的时候竟然遇到了敌方主将“孙策”。

此时太史慈身边只跟着一个骑兵,而孙策身边则跟着黄盖、韩当等十三员大将。但让孙策没有想到的是,对面这个大汉在人数不占优的情况下,直接就认准了自己冲了过来。孙策也不是什么善茬,见太史慈如此,便也迎了上去,二人直接撕打在一起,直到两家援兵赶到,这场单挑才结束。期间,太史慈抢了孙策的头盔,孙策则抢走了太史慈的短戟,二人可谓不分胜负。

俗话说的好“不打不相识”,在刘繇兵败后,太史慈也被孙策给抓住了。此时,英雄之间惺惺相惜的套路就开始了,两人唠了几句后,太史慈就成为了一名吴将。

太史慈在加入孙策后,关于他的记载就少了起来,主要的战绩就是在荆州南部地区与刘磐交战,可能有人会问,刘磐是哪位?他是刘表的侄子,因为骁勇被派去对付孙策,不错,刘磐不管在历史上还是演义中,都是一个“路人甲”。

《三国志》——刘表从子磐,骁勇,数为寇於艾、西安诸县。策於是分海昬、建昌左右六县,以慈为建昌都尉,治海昬,并督诸将拒磐。磐绝迹不复为寇。

太史慈最后对手就是个“路人甲” 未免让人可惜,但很多人忽略了一点,刘磐是没什么名头,但当时刘磐身边一员中郎将名头可不小,他就是被后世评为蜀汉五虎上将之一的黄忠。在黄忠的传记里,记载了他被刘表任命为中郎将,后随刘磐对阵孙策阵营的事。将两人的记载合起来看,黄忠和太史慈在战场上相见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