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古风》之郑客西入关,显示了李白的超人之处

2020-07-29 10:02:09 作者: 唐诗《古风》

郑客西入关,行行未能已,

白马华山君,相逢平原里,

璧遗镐池君,明年祖龙死。

秦人相谓曰:吾属可去矣!

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

这篇古风是李白所作。

这首诗引用了秦始皇驾崩的前一年发生的故事:秦始皇嬴政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秋,从关东而来的使者在华阴平舒道,看见一辆素车白马从华山上下来,使者知道这不是一般人,停下脚步,等着这辆车慢慢地靠近自己。车停下后,一个人拿着一块玉璧交给使者说:“请帮我转交给镐池君,明年祖龙将会去世。”使者询问详细情况,突然那人和车都不见了。于是,使者拿着玉璧带去了咸阳,交给了秦始皇,并说明了所见所闻。秦始皇默认良久,说:“山鬼知道的不过是一年以内的事情。”退朝后,秦始皇说:“祖龙,代表开创出伟大事业之人。”命御府检查玉璧,调查情况。查明是嬴政二十八年,始皇帝封禅东游渡江时沉入水中。

李白引用了这个故事,写成了这一首诗的前六句。

第一句“郑客西入关”,为什么不写成“郑客关东来”呢?这是因为“关东来”只表明出发地,却不能表出目的地,而“西入关”则包括了“关东来”,平平五字,一石二鸟,极尽简括之能事。

第二句“行行未能已”。作者写出了使者“行行重行行”的旅途生活;“未能已”三字则又点出了道远且长,言外还暗示秦法森严,行路程期有所规定,不敢超越期限的那种惶恐赶路的心情。就这一句,平添了无限的情意,也就是诗之所以为诗。

接下来“白马华山君,相逢平原里”,两句与文章的叙述次序恰恰相反。这并不是因为受押韵的牵制,而主要是用倒笔突接的方法,先把鲜明的形象送到读者的眼前:“唉!来了一位白马神人!”然后再补叙原委。这样写法接法,也是诗的特征,而非文章的常规。

第五句“璧遗镐池君”,是把原文“持壁与客曰:为我遗镐池君”十一个字删成五字,凝缩得非常精致。镐池君指水神,秦以五行中的水德为王,因而水神相当于秦朝的护国神,华山神预将秦的亡征告知水神。

第六句“明年祖龙死”,祖龙即指秦始皇。不必点明,即知为华山君传语,简洁了当地预报了秦始皇的死耗。

那么,这首诗怎样显示了李白的超人之处呢?

1.以上六句,只是李白复述故事,其长处也不过是剪裁、点染得宜,而还不足以见此诗之特点。此诗精神发越之处,主要在后四句,李白的超人之处也在后四句。

2.东晋诗人陶潜曾写过一篇《桃花源记》,后来的诗人非常喜欢引用。“世外桃源”几乎成为尽人皆知的成语。李白想象力过人,把这一故事和上面六句中的故事,掺和在一起,似乎桃源中人所以避秦隐居,就是因为他们得知使者从华山君那里得来祖龙将死、秦将大乱的消息。所以用了“秦人相谓曰:吾属可去矣”,轻轻地把两个故事天衣无缝地联系在一起了。“秦人相谓曰”之前省去了使者传播消息,因而行文更加紧凑。“相谓”二字写出秦人传话时的神情,跃然纸上;“吾属可去矣”一句则写出了他们坚决而又轻松的感情,这些都是此诗神妙之处。

3.最后,诗人以“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两句结住全诗。“春”字,承桃花春开,取春色美好之意。用“千春”而不用“千秋”,说明他对桃花源的赞美。这两句反映了李白对桃花源的向往和对尘世生活的厌恶。是啊,一旦进了世外桃源,就永远与这混浊纷乱的人寰相隔绝了。

4.诗人写诗时可能预感到安史之乱的某些征兆,所以引喻故事,借古喻今,以表遁世避乱的归隐思想。结笔悠然而止,不再写入桃源后的如何如何,不但行文简洁,而且余音袅袅,也令人起不尽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