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十六国时期这段历史虽然是中国古代史上最黑暗的一面,但是这段历史比之三国时期也是同样很精彩。因为这时期也是名将辈出:有那“闻鸡起舞”、“中流击楫”的祖逖,也有那“东山再起”谢安,还有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刘寄奴。
但是有一个人在历史上和曹操一样褒贬不一,他就是桓温。他说出的那句“纵不能流芳千古,也要遗臭万年”可以看出他也是一个不安分的野心家。当然他虽然有野心可他也有很强的能力,他和志大才疏的庾氏兄弟不同,也和一心只想偏安江南的王导也不尽相同。桓温主掌东晋期间,也是东晋北伐最多的时候,他一灭成汉,三伐中原。可是剿灭成汉之后,桓温便开始走下坡路了,三次北伐除了第二次之外都没有什么大的作为。所以我们不得不疑问,这是为何呢?
北方政权已经稳固,桓温已经难有作为
历史上桓温虽然三次北伐尽数失败,但是不要因此否定他的功绩。他其实也可以称得上是文韬武略,只不过桓温所处的年代堪称是十六国时期最不容易北伐的时期。东晋时期各路枭雄虽然接连北伐,但是真正有能力并且能够取得巨大成就的仅仅有以下四人:
1.祖逖.仅仅数千人孤军奋战,不靠朝廷的支援便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
2.桓温.第二次北伐收复了古都洛阳,击溃流民统帅姚襄。
3.谢玄.淝水之战后北府军在谢玄的领导下一度将战线延伸到邺城一带。
4.刘裕.自朱元璋以前的北伐成就最高者,创造了“却月阵”,同时也创造了“七分天下而有其四”的刘宋王朝。
但是四人所面对的形势却截然不同。首先是祖逖,祖逖北伐之时是东晋形势最好的时候,他过江之时士兵很少,但是当时他有巨大的优势:
1.当时西晋灭亡不久,百姓至少对当时的晋朝还有留恋,有利于收服人心。
2.当时河南之地没有强敌,都是一个个坞堡主盘踞在那块地盘之上,势力大小各不相同,有助于祖逖各个击破。
3.当时石勒在攻略河北和前赵打的不亦乐乎,根本管不了祖逖,给了他发展空间。
所以四人之中以祖逖的北伐最是可惜,而谢玄在淝水之战后和祖逖一样,前秦一朝败北瞬间分崩离析,河南之地没有什么大势力,所以谢玄趁着这大好时机收复了大片领土并趁机向黄河以北推进,一度打到了河北的邺城。
到了刘裕时期,刘裕统一了南方各部开始锐意北伐,而北方政权当时除了北魏之外都在走下坡路,并且各大势力也是相互攻伐,南燕甚至都已经到了崩溃边缘。
上述三人北伐之时所面对的政权可以说都是分崩离析的,所以这就给他们北伐创造了便利,但是桓温北伐之时所面对的形势要严峻的多:
1.首先当时北方沦陷已经四十年了,对晋朝其实已经没有很大的归属感了。
2.面对的两个政权都不好惹,一个是冉冉上升的前秦,另外一个则是尽占北方大半国土的前燕。
一个有完整体系完整秩序的政权对当时的桓温来说是极其不利的,因为他们能够很快的做出应对方案,而且前燕慕容恪堪称是军政一流的双向人才。所以桓温第一次北伐尽量避开他,转向刚刚建立的前秦,前秦符健也是一只狡猾的老狐狸,前秦虽然建立不久可也是蒸蒸日上,而且手下也是人才济济,所以这就是桓温北伐的第一个原因。
桓温所处时期,名将辈出
桓温北伐之败第二大因素,桓温所处年代堪称是名将辈出的时候,不知道是不是有意不让桓温建功立业,这一时期堪称是群星璀璨,十六国时期鼎鼎大名的那些明君良相桓温几乎都和他们交过手,
前燕:被许多人冠名为“十六国第一名将”的慕容恪以及后来在枋头之战中打败桓温的慕容垂兄弟。有这两兄弟在就注定了桓温对前燕难有作为:一个带领前燕走向强盛,另一个建立后燕,延续了政权。
前秦:首先是第一次北伐之时的前秦君主符健,他虽然可能比不上桓温,但是能打下前秦的根基证明其也非泛泛之辈。接着是第三次北伐之时的符坚和王猛的前秦最佳组合,也正是他们打造了淝水之战时的那个强大的前秦。
流民统帅:姚襄,在十六国时期在各大政权之间摇摆不定却总能全身而退,堪称狡诈如狐,也是后秦创建人姚苌的哥哥。
从上述的阵容可以看出桓温北伐的时候他的对手的阵容有多么的庞大。上述任何一个人在十六国时期堪称是个中翘楚,碰上任何一个人其实都够桓温受的了,而他们都恰巧不巧的和桓温处于同一时代,这造就了桓温的悲剧也注定了其在灭成汉之后不能建立更加大的功勋。
朝堂之败,举世皆敌
不知道各位其实注意到没有,桓温北伐之时总是会面临两个问题:
1.兵力不足:其数次北伐的兵力最多时不过就五万多人,还要分一部分出去作为偏师侧击敌人,主力部队也就四万多人左右(灭成汉仅仅一万)。
2.军粮不济:第一次和第三次北伐其实都是因为军粮不济而不得不撤兵,两次北伐都要打到对方的首都附近了,却总是因为后勤补给不得不退兵,这就给了对手可乘之机。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一个是地利上的原因,桓温两次北伐走的是水路。当时水利工程还没有很发达,河道狭窄,河流喘急。在地利方面桓温根本不占一点优势,外加上桓温本身就是客场作战,一旦北伐失败这些物资都会尽数归于北方政权,这是桓温本人不愿意看到的,所以桓温每次北伐之时也是采取的精兵政策,也是为了尽量减少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