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是文物,不是新造的?这些文物一件比一件萌

2020-07-19 03:20:00 作者: 确实是文物,

鸮卣,音“吃有”。猫头鹰版青铜酒器,商代,1956年石楼县二郎坡村出土的盛酒器。现藏于山西博物院。

南京博物院珍藏着一件新石器时期的陶豆,距今已经有6000年了,是古人用来放肉酱的。这件陶豆的腿上雕刻着“一对圆眼”和“三瓣嘴”,活脱脱就是动漫里的“越狱兔”。有网友将这一发现分享至微博,竟连南京博物院的专家也惊叹,“这么一比,还真像。”

这件鸟形金饰片,大家应该比较有印象,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有展出类似的作品。这件作品原藏于法国国立吉美亚洲博物馆,春秋早期作品。饰片周边有穿孔,应是穿系或绑缚于它物之上。

金虎,春秋中晚期,出土于陕西宝鸡千河魏家崖村。形似后来的虎符,秦人铸造,但周人影响明显。虎身“人”字形的纹样为商周传统的修饰手法,虎头造型可爱,真可谓“虎头虎脑”。

镂空簸箕形格,这个春秋青铜小铲儿估计能激发铲屎官们内心的澎湃热情,或者可以用来铲炉灰的铲子。

故宫断虹桥的桥望柱上的一只“护裆狮”算是红透网络。在故宫武英殿东侧,有一片未开放区,里面有座断虹桥。桥东,从南开始数,第四只狮子的形态奇特——它一爪摸着后脑勺,一爪护在裆部,嘴巴微张。虽然经过日久风吹,多少有些面目模糊,但它一副抓耳挠腮、欲说还休的“憋屈”样依然萌态十足。故宫里为何会有如此生动有趣的石狮子呢?据《前汉书》中记载,自张骞通西域后,狮子是作为贡品运至长安。这种数量极少的贡品,只有皇帝和少数王公大臣才能见到。作为社会底层的工匠们,只能通过“道听途说”加上主观想象,再结合猫、虎等动物的特征来创作石狮子。因此,工匠们塑造出来的狮子形象,难免不那么“写实”。

洛阳龙门石窟的一尊千年佛像,手势恰似“剪刀手”。有网友调侃道,“千余年前的艺术大师们好有远见,知道在千年后剪刀手肯定会风靡全球,”并称此佛像为“史上最萌佛像”。也有网友将此解读为,“(佛像)对你说: 在困难时,不要太悲观,只要你有信心,一切OK!”。

卷云纹金帽饰,战国晚期,甘肃张家川马家塬M16出土,直径五厘米大小,出土于墓主头部附近,周边折缘一周凸缘,有孔,因此怀疑它为冠饰或帽饰。

这件金带钩也出土于甘肃张家川马家塬M16号墓,现藏于甘肃文物考古研究所。原物出土于墓主的腰部,很可能是一件实用物品。钩身为长方形,肩部三角形区域内镂空雕铸了一组对称的狼形图案。钩身长方形框内为旋转对称的虎噬羊图案两组组成,非常生动,图案为斯基泰风格,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谓的草原风格。从带钩制作的品质上来看,似为秦人手笔,因为在西安郊区我们发现了类似图案的模具。

上组8件金饰片亦为马家塬M16出土之物,该墓墓主人腰部共出土三条金质腰带,这条有27件长方形金饰,每件金饰上饰两只卧虎,虎头呈扁平状,尾卷曲,腹部填满密集的联珠纹。周边有小孔,当为钉于带上用。薄片系捶揲而成,可见不是中原传统工艺。

这是M16墓出土的另一条腰带上的金饰片,共有9片。饰片上的图案是由两组旋转对称的鸟蛇相斗纹组成,其中的鸟纹或为格里芬形象。金饰片上内嵌宝石,比上一件更为奢华。

这是一件战国晚期的贴金漆筒,也是马家塬M16的文物,木胎,所以出土时胎体已经朽坏,这是修复后的样子。如果不加说明,谁也不知道它居然是一件这么古老的文物,不知者还以为是一件现代文化创意产品呢。

这件金带饰是不是很萌?这是马家塬M18出土的金带饰,看样子有点像兽面,其中眼珠子上镶嵌的是蓝色的玻璃珠,兽面的“面部”由数条蟠螭纹组合而成。